武志红在给《原生家庭》的序中曾写道:“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从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乍一听,感觉特别专业,但是却无法联系到自己。
可是我们通过看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通过明玉妈妈的个人命运、明玉的努力挣扎以及最终的和解,普通大众很快就明白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曾经有人问:读书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一般人会回答:读书人更有思想、内涵,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眼界不同……听起来不错,但是总不能让人满意。后来,看到一个段子,简直是绝妙的回答!
看到美景,读书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普通人则说:“卧槽,好多鸟!卧槽,好好看!”
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对读书人和普通人的概念一下子就明了了。
最近看了《如何听如何说》的一段话,终于明白,用举例子来解释抽象概括的话,更能够让听者理解,也非常锻炼说者的抽象思维与形象化思维。
举例时应该精挑细选,目的是把你的概括性陈述说得更生动、更易懂一些。许多人感到对概括性的话很难理解,尤其是那种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够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得它们更容易被人理解。
假如你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就应该而且有必要请对方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他们举不出令你满意的例子,那么就很可以怀疑,是不是他们也搞不清自己话中的意思呢?
参加全国RIA训练营的第二周,开始自己来写I便签,关于I便签的写法,拆书家专门做了分享,无外乎就是“前因后果,适用边界”“what, why, how, where……”可是,我听起来,全是一堆的概念,脑子里没有任何画面感。
后来,教练说了一个吃药的比喻:比如说,你生病了,需要吃药,那么,这里刚好有药,药的成分是啥,能治什么病——这就是what ;
为啥这药能治这病啊?这病不治会咋样——这就是why ;
几个疗程啊,怎么服药啊?饭前还是饭后吃啊——这就是how ;
只适用于这些难受(症状),什么情况下吃了有效果,什么情况下不能吃(喝酒,辛辣)——这就是where。
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一下子就记住了写I便签的四个要素。
概念、定义,推理、判断,尤其是专业类术语,都是高度概括的,外行人听起来,要么觉得高大上,要么认为你装逼。
我第一次听说“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的时候,我觉得很纳闷,直接说建筑面积占比多少,绿化面积多大不就行了吗?可是,一个炒股用户跟我说“对冲”“换手率”“K线图”,我却觉得他好有才。
如果是想提升专业素养,提升个人形象,可以多练练抽象思维。但是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准确传达信息,或是确保我们消化吸收知识,可以尝试养成一个习惯——表达任何观点的时候,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说,看到一位同事,你说:“哇,你今天真漂亮!”她肯定会问:“我哪天不漂亮啊?”
如果你说:“哇,你今天的发型好特别啊!”“你的口红颜色好好看,是什么型号的?”“你今天的耳饰跟衣服特别搭!”于是,她就特别受用,不仅跟你推荐她的御用托尼老师,还有可能约你下次一起逛街。
由此,也让我想到了育儿的经验教训。在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经常跟他说:“你真棒”“要懂得分享”…之类的话。后来,他开始讲话,有一次,他把积木搭的很高,拉着我说“你真棒”,我愣了半天,他居然自己表扬自己,并且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我没有立刻回应他,他马上一哭二闹,为了安抚他,我不得不说“你真棒”。
“你真棒”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就和“你真漂亮”是一样的。我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盲目跟风,以为简单的表扬就能够让孩子多一份自信,让自己多一份安慰,殊不知,当他懂事之后反而是一种毒害。
于是,我开始将“你真棒”具体化,当他学会讲一个词,一句话,就事论事,夸他有进步。等他能够听懂故事了,结合绘本故事,来告诉他什么是“一心一意”,什么是“数字”,什么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