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 我在餐桌前看见妈妈在舔碗,不禁皱起了眉头。“妈,不要舔碗,一会直接洗就行了,为什么要舔?”我的语气里带点嫌弃,妈妈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些许尴尬的神色,欲言又止。
在我的印象里,舔碗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不雅观了,也太俗气了。作为一个相对来说生活较为优越的一代人,我常常会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看待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长辈们。然而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行为做出如此苛刻的评判,实在是太过武断和狭隘了。
我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裕的年代,从小就享受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温饱问题的人来说,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我回过头来仔细思考母亲的处境时,我才意识到,我对她的生活历程一无所知。
妈妈1956年出生,出身于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家庭都面临着温饱问题,人们只能靠微薄的工分维持生计。对于妈妈来说,每顿饭都可能成为一场艰难的抢夺。当家里的粮食所剩无几时,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人吃完,等待着最后的汤汁沾满碗底。那时候,她知道,如果不把最后一丝可吃的东西都刮干净,可能就再也吃不到了。所以,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再寒酸不过的碗底残渣,在她看来,也都是弥足珍贵的营养。
我有些愧疚,走上前拍了拍妈妈的肩膀说:“妈,你休息,我来洗碗。”妈妈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我一边洗澡,一边自责,但又想“如果不讲,下次在人多的餐桌吃饭也这样,那多不好,唉,说都说了,就这样吧。”这这时爸爸走进厨房,他压低声音说:“你不该这么说你妈,当年没饭吃,肚子饿呀,南瓜粥小米粥”老人小孩吃过就只剩碗边的残渣了,舔个碗就能填一点肚子……”我边听边流泪,那个我觉得丢人的动作,对于妈妈来说,却代表着一种对温饱的渴望和对食物的珍惜。在她的眼中,那并不是什么不得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因贫困而养成的习惯呀。
我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时代,从未体验过温饱的焦虑。对于我来说,食物充足,甚至可以挑三拣四。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每一口饭菜都来之不易,都意味着生存的希望。我们往往忽视了这样的现实,将自己的生活状态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对那些生活不如我们的人产生了偏见和歧视。
我想起了前几年,姥姥去世后,姨妈和舅舅们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了她留下的一些东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被仔细保存下来的餐具。这些餐具有些发黑发旧,看起来已经破损不堪,但每一件上面都有细致入微的保养痕迹。我不禁感慨,原来,这个看似贫穷的老人,竟然如此珍惜每一件生活用品。
以前,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现在,当我回想起那个场景,我不禁感慨,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来说,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是宝贵的。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随意丢弃或浪费,而是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和维护。
我想,妈妈舔碗的行为,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对物品的珍惜。在她心里,碗底的那一点点残渣,或许就是她艰难岁月中的一缕光芒。她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营养,因为那可能是支撑她度过饥饿的关键。
我意识到,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富足环境中的人,很难真正理解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的处境。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行为,却忽视了他们背后的故事。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用更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
从那天起,每当我看到妈妈不自觉舔碗的时候,我都会静静地观察她的动作,试图从中感受到她曾经的生活经历。我不再急于评判她,而是用更加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理解她。我知道,这样的改变需要时间,只要我们愿意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她的故事,去理解她的处境,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那些隔阂和偏见,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关系。
也许有一天,当我的孩子看到我在舔碗的时候,他们也会像我当时一样皱起眉头。但我希望,到那时,我能够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背后的故事,让他们明白,生活的不同处境,会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惯。我希望,通过我的这番诉说,他们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用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生活中,总有许多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和习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抛开自己的固有观念,用更加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去倾听他人的故事,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