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
《为政篇》——为政第二
2.5子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而你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由于本篇的5、6、7、8章内容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所以就合在一起分享。
孔子针对不同的人问孝,把孝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因材施教:
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依礼而行是孝;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三种解释:
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我们能够做到让父母只担心我们的身体;
2、做子女的,只需要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疾病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的去担忧,尊重父母的决定,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孝敬父母,其实最难的就是和颜悦色,我们对待孩子可以做到和颜悦色,那是因为孩子天真可爱,让人充满着希望;对待老人,却少了许多的耐心,因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状况也会越来越糟,让人充满绝望。
正因为如此,这才是我们应该多去修炼的地方。
现在的某些现状,有些父母替儿女照看孩子、做家务,做子女的又有几人知感恩?反而嫌弃父母年老,这儿没做好,那儿也没做好……父母管子女要钱,还得看子女的脸色,这算是孝吗?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养育之恩大于天。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从形式原则上侍奉父母,而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他们。
别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空留一生遗憾。
书香浸润童年,阅读点亮人生。
记录当下,慢享生活。
我是兰子,愿与你携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