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科学与精神

图片发自简书App

起这样的题目,连自己都觉得有些空泛,甚至怀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将留下的篇幅填满,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会写议论文的人,高中时候的泛泛之谈也从未给老师留下过什么难以忘怀的印象,但人生难得的经验便是做难做的事情。即使写不成议论文,好歹能写点儿内心久有的感受,也亦足矣。

我犹记得两年前有同学问我:“像你这样一个人是怎样读到中科院的研究生的。”我没有反驳他,但我想他这话的意思,无外乎是讲我是一个另类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该走进科学院这样一个似乎“容不得沙子”的地方,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是一个深信佛法的人,在他的世界里,也许佛法和科学之间,即使耦不断,也决然是没有丝连着的。

我知道在这样的思想下面,他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谁说出来都没有关系,说与不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人活着,可以避得了别人,却终究是要面对自己这一关。假若连自己的内心都站不住脚根,恐怕这一行为是真的有问题了。

在他的认识体系中,佛教及一切宗教是“迷信”的,而我们的“赛先生”是不搞迷信的,是应该追求纯粹的唯物主义以探求物质本源的真理。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应该算是普适观念了。但其实假如真的细细想来,这样看似牢不可破、冠冕堂皇的理由根本上却是无稽之谈。“迷信”一词重在一个“迷”字,这是一个动词,和外物并无关系,一个人假若内心不辨真伪,那么做什么都将是迷信。很多人于佛法没有一点儿修习,便横加排斥,如同“Into the Badlands”中的人,未曾到过外面的世界,却以讹传讹认为外面的世界没有净土一样。“迷信”相对论,却听不进“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这样的爱因斯坦深悟的道理。况且也不存在纯粹的唯物主义,人的本性是自然的而非机械的,而这种自然的本性才是人类在这个残酷竞争的世界中存留的唯一希望。我们知道在欧美,自然科学读到博士学位便叫做phd,在我们中国人的世界里,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也许便是因为我们的思维陷在了这种所谓的纯粹唯物真理里,绝对不会也不敢把自然科学和哲学扯上关系。这样冷冰冰的割裂在西方却是真正的离经叛道,这也是为何牛顿那本著名的书要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名了。

为什么我们学习科学大家的公式,而不推崇他们的哲学?科学和精神难道真的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分裂而能纯粹地独成一体?剥离了哲学思考的科学后辈们真的能凭一腔热血从空间中用公式堆砌出一个超凡的世界出来?我想,不能!科学家离开了精神,只是一台机器,人离开了思想,只是一个空心的人!

其实再看,科学精神也并非西方的独创。在两千多年前,人类的那场伟大的文化启迪运动中,中国也出现类似的思想。但在东方却应该将精神置于科学的前面,如《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六艺及一切“科学”的终极目标乃是为了这三个目标,首先是自己的精神修养,然后是与人的道德遵循,乃至最上才是出世间法的究竟智。这些从日本沿习至今的茶道、剑道中可见一斑。

到最后,我想我该用电影《闪电奇迹》中的一句话作结,“I think that some day our humanity might autually surpass our technology”。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冬月之恋 福生是一位老司机了,开车已有五、六年的驾龄。他买了一辆大卡车跑个体运输,往返于全国各地,虽说辛苦点,...
    冬月之恋阅读 994评论 13 16
  • 花落了 可以重开 草枯了 可以重生 太阳下班了 明天照常上班 而人生呢 一旦生命完结了 可永无来世 因此 珍爱生命...
    旖旎i阅读 161评论 0 12
  • 魔觉得自己可以算个励志的人了,昨天看的影片《我的左脚》,像所有描写先天残疾真人传记的励志人生一样,影片非常的感人,...
    魔么么阅读 295评论 0 0
  • 以前是冬天要生小火炉的人家,每次寒假一回家,打开门就先跑到锈迹斑斑的小火炉旁边,火炉通风口处堆了一堆炉灰,炉壁简直...
    暖暖NNU阅读 166评论 0 0
  • 走进嵩山的三皇寨,优美的风景犹如一大幅水墨画在眼前展开,高高的悬崖就在自己身边,山路就悬挂在半山腰,一边是高的看不...
    无尽无尽夏阅读 82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