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泰伯篇第二则。
1、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恭而没有礼,便会劳扰不安。慎而没有礼,便会畏怯多惧。勇而没有礼,便会犯上作乱。直而没有礼,便会急切刺人。在上位的若能厚其亲属,民众便会兴起于仁了。在上位的若能不遗弃与他有故旧之人,民众便会不偷薄了。”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政治领袖对付亲族厚道,百姓就会渐渐走上人生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友人,百姓就不会刻薄无情。”
“礼”即礼的节制。谦恭、谨慎、勇敢和正直,都是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也就是以“礼”来节制。若没有礼的适当规范而走向极端,则后果难以预料。
傅佩荣:美德也需要适当规范
“直而无礼则绞”,《增广贤人》上也说:“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利剑虽伤人,但伤口经过一段时间仍可复原。如果以恶语伤人,这种伤害烙印在心里,难以消解。
此处的“君子”与“民”相对,指政治领袖。“仁”指人生正途。每个人都有或近或远的亲戚,如果一国之君对亲族比较宽厚,社会上就会渐渐养成淳厚的风气。由此慢慢推广开来,最后整个国家都能获益。
“偷”字代表风俗的刻薄。有时候我们因为搬家或移民,不免与昔日的好友逐渐疏远。如果在官场上,能不遗弃旧日的朋友,百姓看在眼里,自然不会刻薄无情。因为在上位的人温和而重感情,百姓也会跟着学习,这就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处事的分寸感是孔子一直非常强调的,任何做法、只要是过度或者不及都不行。恭敬、但没有礼节,就会徒劳无功;一味审慎而失去礼节,表现出来就是拘谨和畏惧;徒有勇猛、没有礼节,表现就会混乱;只有直接、没有礼节,就会表现出尖刻和伤人。礼仪的存在,是给我们在真诚散发的情感之上,添加一层外衣,让混乱、畏惧、尖刻等等可能出现的伤害人的情况都变得平和和有尺度。君子仁心仁德,不忍轻易伤害别人。
至于“笃于亲”这几句话,好像应该是另外一则,只是流传的原因放在这里一起了。君子善待别人、能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那么民众就会随之学习仁爱的做法;君子能够不忘故旧之交,依然保持着交往,那么民众就不会感情淡薄、忘记故交。君子德行,为众人的表率,引领着大家的修身立德。
“笃于亲”“不忘故旧”同时也是我们能够最力所能及开始的善举,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保持着耐心与友爱,不要轻易伤害。
4、弘丹学习心得
这段话的意思比较好理解,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傅佩荣先生讲的,美德也需要适当规范。谦恭、谨慎、勇敢和正直,都是美德。但是所有的美德都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也就是以“礼”来节制。若没有礼的适当规范而走向极端,则后果难以预料。
这一段也值得我们好好体会,这段话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
我们可以用这一段话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味谦恭,一味谨慎,只知勇敢,只知直言?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做的过头的地方。
后面一句更多的是强调上行下效,居高位者的品行良好,老百姓自然会效仿。这一句对有孩子的家长来说,也是有帮助的。家长要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嘴巴上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嘴上讲一套,行为又是另外一套,孩子自然不会听从他嘴巴上的教育,反而会模仿他的行为方式。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言行合一,要一身作则,教育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