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个大IP,想必去年看过《人民的名义》的读者也都听过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怀着好奇,尝试阅读了一下,谈一点想法。
由于不是学历史、政经出身,所以读这类所谓经典学术作品,感触不多,一般都当小说看个热闹。事实上,黄仁宇的《万历》单从叙事语言、篇章结构上看,阅读起来是有趣的。黄通过几个重要人物,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点带面,相互交错,描绘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权利斗争。包括皇帝与臣子的斗智斗勇、人臣之间的党同伐异、文官武将的相互掣肘等等有趣的历史场景。
这些人或事,在黄的笔下,描述的很详细也比较客观。比如有写戚继光的励精图治,重整军队,抗倭戍边,也写了他与首辅张居正私交甚密、送千金姬;比如写海瑞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尚古之风,也有他特立独行,妄图一己之力改社会旧弊的“不自量力”。黄写的是历史,也写的是人;历史错综复杂,难以盖棺定论,人大多时候也说不清楚。
简单说两点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吧。
第一是道德的滥用。
在黄的描述下,至少明朝期间,评价官员都是以道德为起点和终点的。首先读书人和农民在当时是两类人,农民的管理中枢是家族族长、乡绅豪强;读书人的管理是皇权、科举、仁义。在读书人眼里,只有君子和小人。君子就要求忠君守仁、孔孟之道、克己复礼,有这样的好德行,就会被认为德才兼备;反之没有这样的操守,就是小人。道德的标准和尺度太多太高,而且解释权也不统一,最终道德会沦为权力者的玩物,成为排除异己、攻击政敌的工具。
文中举了张居正生前位极人臣、大权在手,死后身败名裂、遭人怨恨的故事。政敌拿起的武器也是道德,上书的臣子没有讲张的政策主张不合理之处、而是攻击他贪污腐败、私生活混乱、有谋逆之心。而政敌攻击的原因也不真心是为了江山社稷,一方面如果打倒了张,自然改弦易辙,升官发财;即便不成功、也能落下不畏生死、敢于诤言的千古好名声,完全是在沽名钓誉嘛!万历正是看穿了文官的小九九,而自己也难对此有所变更,于是心灰意冷,索性不理政事,精神自杀。
传统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儒家提倡的道德只是一个理想追求,是个花瓶不应该是尺子。用道德去约束官员,最终的结果就是集体的“阴阳人”,嘴上仁义道德,实际背后做一套,也就是吴思写的《潜规则》所表现的。潜规则在我们国家经久不衰,或多或少也是因为明面上的东西无法满足人的客观需求,只能另辟蹊径,私底下解决了。
第二是“处长治国”。
中国这么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很不容易。古代交通不便、信息流阻塞,皇帝依赖京城百官,封疆大吏、大官同样依赖升斗小官去管理百姓,这套体系到现在也没多大变化吧。权利核心位于金字塔的顶层,虽有“生杀大权”,然而也有痛处,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不由权利核心决定,而是大小官员的个体执行选择,伦理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官比事重要,人比理权威。
“处长”这层官员,对具体事情不需要亲力亲为,但执行的好坏全在他的态度。办事上心,自然会推动的顺利,如果不上心,事情也能糊弄过去。中国这么多“处长”,他们是中国这个巨人的腰,上通大脑,下连脚足。很多中央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落地就变了味,结果与设计事与愿违,我想问题跟处在执行环节上的各位“处长”们多少也有些关系吧。他们理解的不到位、执行的不彻底、利益的不满足、最后的结果也就难说了。
整体看,《万历》故事性还是挺强的,作为经典书籍,读一读也有必要,至少对历史人物上理解会更细节一些。比如:
北京周边的明长城,居然有一部分是戚继光当包工头修的!!
震惊,首辅张居正被爆长期私服春药,天命之年撒手人寰!!
对于P民来讲,还是这个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