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知什么时候最有效率?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及时反馈的最近发展区,简单的说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为什么在国内学了英语口语12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三个月就能交流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以及老外对你的发音口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的就快。所以你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某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难度不一。
I:我以前看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从头到尾读完的,但是我印象很深的事是就是,嗯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接到老师的要求,去找李清照的自传了解一下,我利用中午午休的时候,去新华书店买了两本李清照自传,然后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再加上下午零零碎碎的时间,我一口气把李清照的小传看完了。看的还不是一本,看完之后我又从网上搜了,搜了好几个版本,可以说都是很快,很快速的过了一遍。按道理来说,用一个下午或者说一个中午一个晚上这么点的时间你去看四五本书本李清照的书,这样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看肯定印象是不深刻的,效果不好的,但是最后我发现很奇怪的是,我看了之后了解之后,脑子里对李清照的生平印象还是挺深刻的,比如他一生分为好几个阶段,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嫁给宰相之子赵甫明琴瑟和鸣的幸福婚姻时期,丈夫守城时逃跑比较痛苦的婚姻后期,丈夫死后兵祸南渡,银瓶等引起的困难时期,改嫁后遇人不淑的痛苦时期,凄凉的晚年时期。这么看的话,你看当时那样仓促那样匆忙的读书,但是,聊了这么久我还是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说明老师说的这种带着目的性的去读书效果会事半功倍的说法是正确的。
A:以后不仅仅要读书,而是要定了目标再去读书,带着目的去读书.我下一步就想读关于写作方面的书,原来已经读过一些,但是读完之后脑袋里面空空的,不过就像没读一样,这现在这一次我重读的话,我是带着目的,看之前我会先把我的问题写出来,比如如何描写一个人,那怎么描写一个人啊?是通过她的外貌,她的动作,还是她的神情?希望这样读书的话,我能进步的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