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通勤最便利的交通方式。不仅因为他准时,不塞车,更重要的是,对于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通勤人来说,地铁是一处躲避风雨、防寒防暑的“避难所”。特别是对于通勤时间较长的人来说,还是可以补充睡眠的一处“卧房”。
地铁有着这么多附加的功能,使得每一个通勤的人都不自觉的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功能,想在通勤的时段里,让自己更舒服、可以做更多的事,为自己谋取最大的便利。大家都这样想,地铁的这些功能就成了稀缺资源,成了乘坐地铁的人的争夺对象。
在通勤中,线路一般没得选,大部分情况都是唯一的,即使恰巧由两条以上线路连接,一般第二条无论是在时间的长短上还是换乘的次数上与第一条都没有可比性。所以,你的“战场”一般是固定的,不以你的意愿为转移的。
能够选择的,就只有时间。当然这个选择,也是有限的。在真正的高峰期,如在京城,早7点到9点,晚5点到7点,你是避无可避的,主要的线路、换乘站用“人潮汹涌”一点都不为过。但无论如何,这个“战斗”的时间,你是有一点选择的。
也许我是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小撮人。一是公司的作息时间较早,考虑到通勤的时间,我一般都是6点半出门,在这个点,避开了绝大多数通勤人员的通勤时间,一般他们还在熟睡,二是始乘站不是换乘站,乘客也相对少。但是,早7点后,这些优势都荡然无存。所以,发现了这个规律后,我就宁可早已半个小时,也不愿意在7点后乘车。6点半与7点,半个小时,感觉就是人间与地狱。一个是有可能有座位,一个是呼吸可闻、呼气扫面、肌肤相接,好像全车厢的人都是“恋人”。而我又是那个最不能容忍被陌生人接触的那类人,碰过的地方好像被泼了硫酸,一直在不舒服,直到洗掉。晚上的时候,我一般选择不先急着回家,先在办公室附近健身,既锻炼了又避开了拥挤,一举双得,所以我算是比较幸运的。
早晨提前的半个小时,晚上躲开高峰,换来了相对清静的、宽敞的空间,可看书、听音乐、学外语,也可继续打个盹。记得有一年,我在地铁上看了4本书。
在地铁上另外一个福利,就是可以看到人生百态。保洁阿姨,农民工,送孩子上学的老人,恋人,非传统恋人,穿着很暴露的女孩子以及各种扮相的男人;玩手机的,学习的,看书的,睡觉的,喝醉的,恋人腻的,大声打电话的;还有我这种贼眼乱看的。我这种乱看的,很少,我觉得什么时候在地铁上裸奔了,也很安全,因为没人看得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盯着自己的手机看或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上车的时候,绝对是一个人本性暴露的时候。因为大部分时候,座位有限,即使是在非高峰时段。为了争夺这有限的资源,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违反多少公共秩序?或者,这个座位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坐地铁时间长了,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在这个考验面前败下了阵,无论老少、男女,无关学历高低、工作好坏,在地铁上抢座位似乎是一个"照妖镜",将每一个人的最真实的一面显现出来,包括我自己。或者在我们抢座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是一个价值观 的问题,一个个人素质的问题,一个品性的问题。当然,正因为我们没有想到或是根本不顾忌,所以才真实地反应出了一个人的“斤两”。我若是公司的HR,在招聘人的时候,定会查看相关地铁站站台的监控,看看应聘的人到底是什么“德行”。
出地铁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人潮汹涌,电梯或扶梯成为稀缺资源,大家都希望先人一步踏上电梯,这个现象很奇怪,于是各种拥挤、加塞,乱成一锅粥。还有一些眼不离手机的,成为出站人流中的“礁石”、“暗礁”,他们脚步慢、方向飘,跟在他们的后面,你无所适从。特别是在遇到岔路口需要选择的时候,他们突然停下来不知所措或突然往回走,造成拥堵、人流混乱,只能自认倒霉。我现在学精了,进行防御性行走,眼观六路,尽可能躲避、远离、或者超越这类人,避免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地铁,普通大众的主要交通方式,反应了所有参与其中的个体的本质素质,折射出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
在利益的争夺面前,有意无意之间,我们每个人都有扔掉伪装、赤裸而行的时候。别看不起别人,因为自己也谈不上高尚,只是价值观的不同、暴露的情景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