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读到卡夫卡作品时,曾经评价说:“它反常得令我读不下去!”,嗯!我刚开始读卡夫卡的时候,就在想:老师为什么推荐我们自学卡夫卡的作品呢?
崭新地买回来,丢在角落里默默吃灰好多年,现在,想想还是当一个好学生,作为一个课外阅读的提升,读起来吧!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读长篇小说,那样人物形象,故事架构,都会非常丰满,读起来脑海里的画面感很强!
当初读《月亮与六便士》薄而无趣,读了一半,扔在一边。
不知怎的,有一天,突然想起主人公的未来呢?他为什么这样做呢?翻起此书,寻个角落,一口气读完,心绪却为之震荡多日,终于明白作者对于“月亮和六便士”与“理想和现实”的执着和坚守!
我期待着卡夫卡地《变形记》也能带给我如此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思考!
然而,是我不配,通过品读卡夫卡作品集来浅酌现代文学,还是我太肤浅了!
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
下面,我先收集一下关于卡夫卡的简单个人信息: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被整个世界膜拜。
从1903年开始写第一部作品《一次战斗的描述》,到1924年逝世的二十一年期间,他从未萌发过成为一位职业作家,始终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曲折晦涩,语言象征性很强,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一定困难。
《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
正文开始: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时,作者用了大量内心活动以及动作,来强烈表达格里高尔内心的无助与彷徨,唯独没有表示出来常人该有的恐惧和诧异。
等到秘书主任亲自上门来质疑时,格里高尔依然坚持不懈地在为自己辩解,长篇地自说自话,还没说几句,就把秘书主任吓得步步后退,可能,就算是给格里高尔机会,他说的话,也没有人能听懂。
最终,家人们确认格里高尔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每一次态度上的转变,在文中,统统通过格里高尔“这只甲虫的外形,人类的头脑”一次次变形强化,这应该才是格里高尔的悲哀之处,看着自己一步步地被粗鲁对待,而却素手无策。
是格里高尔的父亲亲手将自己破产之后,家里维持生计的“摇钱树”儿子送往死亡之路吗?还是母亲?还是妹妹?还是当时的社会?
“人变成甲虫”这件荒诞无奇的特殊事件,在格里高尔身上也许是一种枷锁的挣脱,他如释重负地卸下身上的担子。
在另外一种形态下的自己里卑微地被挤压,被变形着,最后的死去,也许是格里高尔去往另外一个更为适合他生活的 世界去了吧!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探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至死都没有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
“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