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学是公元581年到公元96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关于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何在,至今大家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接下来是人们讨论最热的几点理由。
第一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太宗之后,虽有则天称帝时的一段反复,但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著名的“开天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天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活跃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由此产生的诗人也就层出不穷,为唐五代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第二点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也为此后的繁华奠定了基础。
第三点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他人创作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提倡,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点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
第五点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面貌也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而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自古以来的争论一直不休,有人认定这点,也有人认定几点去反驳他人,而在我看来,唐五代文学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方方面面,它的盛大重视这些方面的真实写照,如若非要较真,其实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繁盛的原因除了时代的变迁,也是离不开诗人们的贡献,我想所有的方方面面唐五代都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