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新疆漫游第五天。今天的计划是:早晨如果一直下雨,就直接去塔什库尔干,如果雨停了就在喀什老城游览。9:00钟,先去市区吃早餐,在乌鲁木齐的那天,本来要去吃苏氏牛肉面,但朋友常去的那家店拆迁了没有吃成。昨天在喀什市区看到了苏氏牛肉面,于是今天兴致满满地前去品尝。
吃过早餐,雨真的停了。按照计划去艾提尕尔清真寺,因为昨天在老城北门的时候,售票员讲要想买通票就要到清真寺或者老城东门。所以我们今天决定先去清真寺买通票。经过了一番坎坷,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门票的实际情况介绍一下。如果要进入艾提尕尔清真寺内部参观或者参观喀什噶尔古城博物馆,就要购买45元的通票。如果从老城北门进入,就要购买30元的老城门票。我们在东门询问古城博物馆时被告知:博物馆正在维修,不能参观。所以结果是:如果只参观老城和清真寺外观,就不要买门票了。
我们在清真寺购买了通票进入,天又下起雨来,跟随导游进入清真寺,在礼拜大厅,大家被要求脱鞋进入,大厅铺满了各种花纹的红色和绿色的地毯。导游介绍:维族的地毯只绣各种花纹和植物,绝对不会有动物和人物,但是习/大/大的头像绣上维族人的地毯的确是史无前例。在艾提尕尔清真寺,遇到一位白发的外国老太太,上前用蹩脚的英语和老太攀谈了几句,得知她是瑞士人,和儿子一起来中国旅游,从北京出发到新疆已经旅游了两周时间,明天的行程也是去塔什库尔干。问及她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他说中国人很友好,也非常忙碌,我对她的说法感同身受。
告别瑞士老太,大约10:30,我们冒着细雨去老城游览,老城每天10:00举行开城仪式,可惜我们没赶上。沿着古城的街道徜徉,细雨之中游人如织,人们纷纷被具有浓厚西域风情的建筑、沿街琳琅满目的民族饰品和食品以及维族人美丽的服饰和迥别于汉族的面孔所吸引,不停地驻足拍照留影。雨不停的下,为了避雨,我们选了一家酸奶店在店前的大雨伞下坐下来,点了一份酸奶。邻桌有两位维吾尔大爷和一位汉族大妈在一起品尝酸奶。和他们聊天得知,他们并不在老城居住,只是喜欢这里的环境,所以经常相约到这里坐一坐,城里除了做生意的人,很少有人生活在老城里。
雨一直不停,我们只能披着细雨踟躇在老城街头。戴着小瓜帽、弹着热瓦普的维吾尔老大爷在店铺前悠然自得,馕铺的老板坐在囊坑上向我们摆手表示售罄了,羞涩的维吾尔小姑娘认真地向我们介绍维族的陀螺,臂弯里夹着馕的小男孩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打着伞的俊俏维族小姑娘应该是刚刚放学。满街都是西域的建筑、商品、面孔和声音,不禁让人想起波斯、匈奴、突厥……
步出东城门,我们去了古城东面一路之隔的高台民居。这里给人的感觉像是大城市的贫民窟,尽管建筑充满异域情调,但整体的状况不外乎颓败和破旧。这里应该是喀什人最早的居住场所,在达到一定经济条件后就搬到老城去居住了。
游完高台民居,我们向北去游览古城的湿地公园,在这里我们被美景深深吸引。中国的古代建筑和西域特色的建筑并存,古老的夯土城墙与现代的园艺相融,沧桑的民居与优美的湿地景色交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我想,是不是因了这湿地公园,古城才会有5A景区的资格。
告别古城向塔什库尔干出发的时候,雨居然停了。想起在老城与吃酸奶的老人聊天时曾问起降雨的情况,老人说这里很少下雨,就是这两天下,我们即使今天去了塔县,明天依然下雨。心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我们一走,雨就停了,有点小小的遗憾。
驶上通往塔县的乌红线,路旁有旅游标志牌称为“帕米尔旅游风景区”。一路前行,路边的景色如昨日的乌恰,从灰、黄到五彩的丹霞地貌依次展现开来,令人目不暇接。
边行边摄中,我们来到了边境管理区,通过边检站时,因为一个朋友没有边防证被拒绝过关。无奈我们决定把他送回奥依塔克住宿等候,然后再去塔县。返回30多公里,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住宿的地方。于是临时改变注意,去游览本应回程参观的奥依塔克森林公园。在奥依塔克村,我们问了一位维族小伙子,被告知车辆可以到达,只是路不好走,结果只走了10多公里,就遇见了修路工,告诉我们路根本不通。没有办法,只能原路返回把朋友送到最近的可以住宿的地方-阿克陶县。只有不到50公里的路程,却足足行驶了一个半小时,足可见路况之差。在沮丧的同时,也有一些小确幸,如果没有这些,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到这个地方来吧。
好在回程又见大美的丹霞,心情再次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