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和我提起蒋勋的独特。他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所以我索性就把蒋勋的所有书籍都搜罗了过来,想从他身上学到些知识分子的风格。
读完蒋勋的所有作品,似乎发现一个秘密:《小王子》是对蒋勋影响比较大的书;哲学家萨特是对蒋勋印象比较大的人。
蒋勋融合了哲学和文学的精华,最终上升到美学的层次。他的作品就包容着思维的简洁,文字的纯粹,以及美学的悠荡。从他的书中,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一些不俗的人生哲学。
今年分享第九本书。
《品味四讲》中,蒋勋说:所有的美通常生在悠闲文化中。其实,美的不是任何一个事物,而是平凡在时间里腌渍后的醇厚感。
食
生活中,人偶有吃不消的情况。
什么是吃不消呢?
就是一些东西太多,太重了。
工作压力太大,人会吃不消;人吃得太多、单一的食物吃久了,也会吃不消。
吃在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成分。人们甚至在工作上遇到困难,都会联想到吃上遇到的困难。
如此重要的吃,在工业革命之后,被摧残的最为严重。所有上班的人,早晨上班为了按时打卡,甚至省掉早餐;中午,在班上,都没有时间讲究地吃一顿午餐;到了晚餐的时候,大吃一顿,借以慰劳自己。
实际上,这种组合是最不健康的日常饮食。
假如一个人一夜之间财富自由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和空间,他就能从此体验到食之美吗?
不尽然。吃遍天下美食,需要的并非时间和金钱,而是广阔的胸襟。
不同的食物中,包含着不同的口味,其中蕴藏着各自的文化独特魅力。
墨西哥特有的魔力酱,会把巧克力和辣椒融合在一起。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这种口味的。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一个猎奇的心态,迎接忽如而至的赐予。人才能至少在时间的维度上,体验到美的存在。
住
内外的和谐构成了美在空间里的回荡。
游览了足够多的城市,人不得不承认,他在某些城市里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因为更美的城市更具有自己的风格,给人以感动的力量。
那些缺少美的城市,通常是掺杂而不是融入了,太多外来元素。这些简单不假思索的拼接缺乏统一的调性,人没法感受到风格的独特和震撼。
当人继续只关注建筑本身的时候,不难发现:古建筑显露出人们在盖房子时的心态——打算在这个房子安居好几代。所以,这些古建筑更是从建材到布局上,都把人作为首要因素。
住所,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有人在房子里。所以空间之美的中心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内心上。
人活在某一个空间里,他如何对待这个空间,代表着这个人的教养。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
人可以通过他对空间的态度,感染其他人。在这其中传递快乐,传递幸福。
这就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秀居所,秀布置风格的原因。
如果把人的心放在更大的空间,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人的心在小镇里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同人心在城市中是不一样的。
城市里的人是匆忙的,就像在吃上遇到的情况。“忙”是“心si亡”的表现。匆忙的人无心料理身边的空间,也无意维护各种缓慢而优雅的风气。
在日本或在欧洲这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小镇文化,所以法国最贵的起司、最贵的奶酪、最贵的红酒,都是小镇的产品。
小镇文化因为有历史,悠久的历史会筛滤出真正的品质。可是在大都市里,好像生意做完就互不相识,所以店家没有这个责任感。现代商业城市当中,品牌须靠广告来打响。小镇的老字号靠口碑口耳相传,所以他有被尊重的人性品质与空间。
在美这个领域,时间扮演着难以忽视的角色。审美审的就是时间的沉淀。
在《品味四讲》中,我能体会到的首要人生哲学就是对于时间的善用和敬重。
单纯的抒情贬损,不是人生态度,只是无病呻吟;纯粹抽象的思辨哲学,又不适用于真实的生活。只有像这种讲人文和理性融合在一处的思维,才是富有价值的人生哲学,才能给人以长期的指导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