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晴语 晴语倾听 今天
前不久,在家又将《奇葩说》翻出来看了一遍,尤其对里面有一段话颇有感触。马薇薇在宣布和周玄毅的恋情时说道:“之前,我从来不在辩论时涉及到自己的生活,或者打感情牌,但是今天,我改变了。(当时周玄毅方快输了),但是,我不会说,我是为了他而改变(为他拉票数),我会说,是我马薇薇自己要做出的这个改变,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哪怕以后,我改变的结局不那么美好,也不会对他造成心理压力,不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瞧,她说的,“我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他做出的改变。”看似冷漠却散发出的温情莫名扎心。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会……”生活中,这样的话想必早已屡见不鲜。可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我们,往往只能“无语凝噎”,这究竟是为何?
当对话者中有一方打出“为你好”的旗号时,折射出的无非两种含义:第一种,为了你,我付出了很多……;另外一种,为了你好,我觉得你应该……
就第一种而言,有时其实会令我们细思极恐。叙述者可能只是单纯地强调自己的付出与贡献,也许并无言外之意。可作为接受方,我们会承受着无形的压力。就好像,一旦你这样做之后,如果你的结局并没有很好,会让我们感觉,似乎,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然而,说这种话的人,往往都是我们的至亲之人。说实话,这时候,我们感受不到太多的温暖与亲情,更多的,却是一种沉重的压力与潜在的负罪感。
至于第二种,想必就更不陌生了。它更像是一种手段,一种自带强制性的劝说手段。将对话的一方一开始就推进了感性的漩涡,然后迫使他用感性的思维来思考理性的事件。这场对话的效果与质量,可想而知。
这时,你可能会质疑:那照你这么说,凡是“为你好者”群体的话我们都不听了吗?某些时刻,他们的确是为了我们好啊!
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本质上,是因为你的建议在我看来有道理且具有实践意义,所以我采纳了;而不是因为你是“为我好”,所以我听了。
出生时,我们的生命只是一张白纸,任自己怎么画,也只是胡乱涂鸦;渐渐的,我们开始去感知这个世界,父母的教导,学校的规范,朋友的相处,使的纸上的线条逐渐清晰,明朗;等到成年以后,纸上的图案已大体形成,之后除非有大的变故,否则鲜有改动。最终,图案所呈现的,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价值体系。由年幼时广泛接受并不断尝试,实践来检测接受的事物,在实践中判断适合与否,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是非观,从而我们有能力去辨别万象,是每个人必经的旅程。
不要将“为你好”作为自己的理由来拉近亲密度或加大自己的说服力。我相信你,因为你的话另我信服,同时,我读懂了你那颗“为我好”的真心。而非只因一句苍白的“为你好”去相信你所说的一切。
口头上的“为你好”太容易掉价。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你用一句简单的“为你好”强迫我去放弃我判断事物的标准,到头来,哪怕我错了,却还要忍受你的一句“当初我说什么来着……”。
更多文章,请关注:晴语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