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路很长,长到我们无法始终走到心中的远方。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迈出了双腿,便离远方又近了一步。
一年一度的短途游,这次任性地选在了高海拔的四姑娘山。我还是很期待的,毕竟往年的旅行我都没有时间参加,今年的活动便显得尤为难得。
按照计划,本次出游分三天完成:第一天去程,下午近景活动;第二天游览开发比较完善的景点;第三天返程。
【第一天】去程+海子沟
早上7:30,我带着随行衣物,外加一本《廊桥遗梦》,和同事在公司汇合,一起登上了出游的大巴。
从成都出发到四姑娘山,全程大约4个多小时。为了缓解旅途的疲劳,导游姐姐鼓励我们活跃气氛。小才子雄雄承包了我们所有的娱乐项目:唱歌,脱口秀,吟诗作对,无所不能。他那双大眼睛,随着不停的笑,而眯成了一条长长的缝。
成都多数都是阴雨的天气,那天也不例外。成都出发时阴雨蒙蒙,到了都江堰就已经阳光明媚。由都江堰经地震遗址映秀入口向四姑娘山迈进。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高原反应逐渐显现,比如轻微耳鸣,不过症状较轻。进入山区后气温逐渐降低,气候不断变化,一会儿阳光照得热得很,一会儿下毛毛雨,一会儿又是能见度极低的大雾。运气比较好的是,行至四姑娘山的即将入口处时蓝天白云,很是清爽,看到了四姑娘山的全貌。
因中途耽搁,到达预定的酒店已下午两点过。经过短暂的休息,集体出发去海子沟。
四姑娘山是四座山,其中有三条沟,依次为长坪沟、双桥沟、海子沟。
下午去的海子沟目前的开发尚未完善,人员较少。海子沟的地势犹如一条龙,当地人又称为“龙抬头”。海子沟中主要为台阶爬行,全程19公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域,爬完全程还是很有挑战的。
锅庄坪处是插满五色经幡的白塔。白塔周围是起伏不平的高山草场。
我只走了部分行程,其余的未走完,初到高原,体力有些支撑不住。
【第二天】双桥沟
沿途
双桥沟,被称为“户外天堂”,沟内长达30余公里,挺拔险峻的山比比皆是。画屏口有锅庄山、撵鱼坝附近有犀牛望月、企鹅嘴、尖刀山……但是,沟内两面皆是山,却山山不同,沟内处处皆景,而景景有别,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海拔4000米的双桥沟内,既有低山地带常见的成片桦木林、柏杨林、青枫林,也有高山地带的云杉、冷杉、红杉还有成片的沙棘、灌木、落叶松。这种立体分布的植物与雄状奇特的高山一结合,就构成了包括五色山在内的双桥沟特色景观。
从早上出门开始,山里就开始下雪。雪对于我来说,稀松平常。对于南方人来说,可遇而不可求,他们欢呼着。雄雄说,这就像爱情一样,说不定哪时,雪花就降落在你的眼前,融化在你的头上。
我们停留的第一站是人参果坪,为了那座白塔。
当地流传着“人参果”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的百姓多灾多病,四姑娘山神为救助这一方黎民,去佛祖那里要来神仙果,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治病救灾。后来,为感谢神灵,人们在此修建白塔供奉,并将人参果坪周围的领地全部敬献给山神。
白塔前的两侧,各修建了转经筒。在空旷的山野中,在白茫茫的视野中,我轻轻地抚摸着转经筒。那一刻我心宁静,有一种洗尽铅华的释然,或许,这就是它的魔力。
冥冥之中,我仿佛听见了六世达赖在诵读佛经,带着愠怒,带着不甘,又带着不得已地妥协。他浪漫,多情,却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白鹤啊,请借我一双翅膀,我不会远走高飞,只要到理塘转转便回。”500公里外便是六世转世的理塘,他在预示着未来。这位雪域最大的王,我看见了他在遥望,遥望他的旺姆,遥望因他而消失的情人。情人于他,想必是一份“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的深情。他与纳兰性德,想必时空上有着一种默契的遥相呼应。
带着挥之不去的惋惜,来到了下一个站点——四姑娜措。
四姑那措是在08年的“5.12”汶川地震中,因泥石流堆积阻塞而形成的堰塞湖。相传曾有四位守护大熊猫的姑娘在此沐浴,而被当地人奉为了圣湖,因此得名为“四姑娜”。整个四姑娜措湖掩映在高大的冷杉木和苍劲的沙棘树之间,雪峰奇岩倒映,犹如一个巨大的明镜,将山体、沟壑,树木、蓝天、白云收纳其中。
湖光,倒映着树影,山影,雪影。水天一色,天水相接,融为一体。顿时让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下着雪,到处都是白的色调。如果是蓝天白云,想必又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一行几人走在布满积雪的路上,故意将雪踢散,就像铲车铲雪一样。任凭风吹,雪打,任凭脚下趟出一条任性的路。我们依旧沉浸在我们自己的世界之中,默念着我们可以征服这座雪山。
环顾于四周,赋予我们的是内心似乎更加坚定与坦然,那是一种力量,一种莫名的感动。对于眼前的画面,我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只能苍白地说一声:美!
这个美,是情与景的融合,是身与心的汇通,是视觉与感官的震荡。于是,我想起了康德的名言:
人类有一种知觉,这种知觉本身就是判断,这种判断叫:美感。美感是一种对事物的感知有着先验共通感,无论是对高山的崇敬或对少女的爱慕。
这就是名家美感,而现在,二者兼有。
栈道边,还意外地看见了正在觅食的一小群牦牛。牦牛很勇猛,我很不凑巧地穿了件红色的衣服,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对红色也很敏感,不敢去试探,只能远远地看着同事拍照。
高原上疯狂了半天,体力略有不支。稍事休息,补充些体力后,在其他站点做了短暂停留后便返回了景区门口。
美景已退在身后,画面却已铭刻于心。
唯一遗憾的是,因时节未对,漫山尽是积雪,未能见到格桑花。曾经有人说,我就像格桑花,有些淡雅,有些坚强,有些倔强。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但即便是像布满山野的格桑花,我也希望做最特别的那一种,独一无二的那一棵。
藏餐
导游说,当日的晚餐,要给我们安排一家当地地道的藏餐。那是一家充满欢乐的藏餐馆,与大家打招呼的是祖孙三位美女,其中两位是孙女,一位是奶奶。最有名的要数这位奶奶了,她可是坐拥几万粉丝的小网红。
同事告诉我,我可能会吃不饱,因为我不吃牛肉,以及同样带有膻味的羊肉。而藏餐中多数会提供牛肉,我也只有抱着侥幸的心理碰碰运气。上菜后,发现除了牛肉,其余菜品口味还不错。整体来说,她家提供的藏餐也极为丰富,有特色牦牛肉,牛肉+酸奶拼盘,藏区特有的松茸。当然,也少不了青稞酒。
三位美女在餐后为我们安排了锅庄,虽然跳的难度不大,但是在高原来说,蹦几下就已经气喘吁吁了。带着她们的哈达与祝福,我们与热情好客的她们道别。
【第三天】返程
清早,很多人都早早起床,因为离开的时刻到了,还因为又下了雪。
时令未至暖,细雪银丝随风飘曳,寒风依旧凌冽。小才子雄雄抚着沉满积雪的地面,又仰望着天空,忍不住感慨:“我要把所有的夜晚归还给山河,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把所有的慵慵沉迷和止步不前,归还给过去。须晴日,我将胸中有丘壑,立马震山河……”
带着这两日逐渐对此地加深的爱,我们踏上了归程。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幸遇见了云海。身在云海中,不识云海情。
为了完美的体验这片难得的云海,加上路上车辆不多,司机贴心地将车子尽量开得很慢,迟迟不愿开出。
缓慢中行驶,眼前的云触手可及,如烟,如缕。我伸开手指,迎着阳光,透过指缝,感受这份虚无。
仿佛看见了梦境中的你,我们执手奔赴天际,将尘世的喧嚣抛给身后的过去。但我仍不敢与你对视,我怕看你的目光中夹杂着爱意,而我又不愿移开。我们无法考虑时间的折旧,无法计较回忆的价值,唯有将那一刻定格,划为久远。
毕竟,仙境就是幻化后的真实,依靠想象,才能让这个泡沫支撑,一厢情愿筑起的城垣之下,泡沫才不会破灭。原来时隔一千年以后,我追逐到了那束“白月光”。
车子渐渐驶出云海,却犹似仍在梦中。
出隧道,光影交错,映射在人眼时使人看不清前路,而又有暗冰覆路。此时海拔骤降,又迎来薄雾,能见度低到只能看清旁座同伴。一会儿又云开,见景明。车辆仍在山中下行,山脉的雄壮之势尽显无疑。
环伺于山脉间,置于山中的我,也许是经历了这世上最美的景光,而我却未曾知晓。
我摸了摸那本《廊桥遗梦》,可能这就是最美的最自由的刹那,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