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之下,这次我阅读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它没有老舍其它的作品诸如《茶馆》、《四世同堂》为人熟知,它甚至没有写完。
这是一本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自传体小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要求“大写十三年”(即必须以新中国的社会现实为创作体裁),老舍先生被迫停笔,后来直到他1966年去世,这本小说也就没有人能完成了。
小说总共只有十一章,以“我”的出生、“洗三”礼、满月礼、多老大赖账、福海二哥帮王掌柜息事宁人为线索,随着一个一个人物的出场,描写了戊戌变法后北京城里中下层特别是下层普通旗人的人物、生活形象。
老舍是第一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太了解缘由,因为对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我只听闻许多,鲜有阅读,只完整的看过几篇散文,现在看完了这本未完成的作品,我似乎能理解了。在小说中,老舍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依据,不仅写了清末时期身边的旗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清末的社会现实,还反思他自己民族衰败的历史文化原因。
小说从老舍出生开始,那天是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三日酉时,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维新变法是这年,戊戌政变也是这年,清王朝无可挽回走向败亡还是这年。
老舍不知是否有意在思考清王朝的垮台,文字没有提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大清王朝的余辉之下,八旗子弟们并没有意识到大清只剩十来年功夫即亡了,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铁杆庄稼,每个月有几两俸银,还能否吃上便宜坊赊欠的酱肉。比如老舍大姐的婆婆,以赊欠为本事,其口头禅就是“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铁杆儿庄稼!俸银俸米到时候就放下来,欠了日子欠不了钱,你着什么急呢!”
在民族危机之前,他们有心无力,希望用岳飞、文天祥激励自己,只是无用功。一开始以为他们还是刚建立清朝时的八旗兵——精通骑马射箭,身体强壮灵活,认为外国列强是小孩,大清王朝是大人,“小孩只不过想分一点汤而已,给他们便是,哪有大人和小孩计较的”。
后来经过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他们才认识到清政府不过是强弩之末。就算如此,他们相较于生活和反抗入侵,更看重面子,比如书中博胜之为了一对蓝乌头鸟卖了媳妇,在戏剧中多二爷因为被洋人打了耳光而自尽等等。他们放不下旗人的身份,离不开旗人的生活,更放不下旗人的面子。
我看的时候,明明有的地方十分幽默,却依旧感觉沉重,我进一步明白了之前所学的清政府灭亡的原因之一——官僚腐败,连普通的旗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将士大臣呢?高尔基曾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
如同另一些伟大的作品,如《红楼梦》,《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正红旗下》没有写完,就中断了,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作品价值。《红楼梦》的故事结局,曹雪芹在书中已经交待,但人们还是作了很多充满想象的猜想;《正红旗下》的故事结局,由他的另一著作《茶馆》,或则由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交待了——老舍先生的结局是悲壮的——1966年8月24日,老舍自沉太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