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写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能力。写作能力如何提高?这向来是个难题。我想“写作要靠写作”来提高,这犹如“游泳要在游泳中”学会一样,“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宝,可说别无捷径。笔者从教33年来,一直把“写日记”作为突破作文教学瓶颈的有效抓手,也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写成了“简书 ”《以写促读,读写融合——如何落实日记教学》。
教过的好多学生已经把“写日记”作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静宁一中2022届7班毕业生、现就读于兰州工业学院的高栋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这样写到“在肖璋先生的教导下,我也慢慢的养成了这种经常写日记的习惯,也可以说是写日记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谈不上能够坚持天天去写,每隔那么几天便就想写点东西,时而提笔,笔尖在纸上摩梭着,流淌出心中的喜怒哀愁,挺治愈、也挺开心的。”他的这篇日记可以说是对过去三年高中生活的一次小结:有对过去生活的眷恋,也有对当下生活的关注,更有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日记一则 (高栋):
3月2日 星期四 阴
行笔至此,耳畔纵然荡起那澎湃的浪声,此起彼伏,在心间好似那海浪拍打着堤岸,带着暴风雨来临前的那股狂飙,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这三年的点滴历程,不知不觉间,已然将高中时发的这种笔记本(“读写融合·核心素养”大语文观教育读书笔记)写至最后一本、最后一页,家里则放着好几本已经写完的这种本子。
写日记,还是得从高中时说起,依然记得,2019年10月的某周六下午,我带着懵懂与无知来到刚分的班级里,从此便开启了我的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似乎那天下午的阳光格外温柔,我记得金色的光芒撒满了整个教室,正值盛秋,一切都那样美好:一切陌生的面孔,一切陌生的规矩……那天下午,我不知所措,心里像小鹿乱撞,只坐在最后一排,欣赏着这透过窗而来的每束光。沉默着、思索着、想象着……就以这样的前奏,打开了我这难以忘怀的高中岁月。现如今,每当我拿笔开始写点东西的时候,便很自然的想起这位教导了我三年的高中语文老师,斗胆就称他为肖璋先生吧(老师的笔名是“成纪肖璋”)。先生让我们坚持写日记、认真写方块汉字、雷打不动的做“课前三分钟”演讲、观看《百家讲坛》《爱上语文》《典籍里的中国》……这些场景,现在依旧历历在目,彷佛就跟昨天一样,肖璋先生的那眼神、动作,久久不能忘怀。
只能说,我是个幸运儿,当年我以不起眼的中考成绩能进入静宁一中学习,又在高一文理分科的时候有幸分到七班,并让我结识了这么优秀的老师和2022届七班众多优秀的同学。很多时候,我们的相识在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吧,这一路走来,也注定让你去遇见一些人、一个人,再慢慢地失去一些人、一个人,到后来,也便只剩归途。高中的记忆,算是长这么大最清晰完整的吧,咱也或多或少的都留存在了这几本日记本中,这篇写完,也算是完结了,学校发的本子写光了,下次该换个啥本子来写呢?确实,在肖璋先生的教导下,我也慢慢的养成了这种经常写日记的习惯,也可以说是写日记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虽然谈不上能够坚持天天去写,每隔那么几天便就想写点东西,时而提笔,笔尖在纸上摩梭着,流淌出心中的喜怒哀愁,挺治愈、也挺开心的。现在想想,写日记或许在咱国家流传了数千年,正是由于古人有经常写东西的习惯,才会有很多古代文人的游记、轶事流传,渐渐的流传出了那么多诗词歌赋、精美散文……中华文明或许就是这样通过历朝历代“爱写日记”的文人墨客笔下的文字,才得以延续至今。或许若干年后当我再翻起这三年来写的那些东西时,心中该会是啥滋味呢?正是这几本里的东西,见证了自己最美的青春与成长。有时候就猛然地发现原来长大就是那么一次不经意间的想法、认知、态度、格局……
这几年来,最让我感激的两个人是我父亲跟肖璋先生。正是在他们俩的影响下,让我的人生走向了正规,不再迷茫与无助,总能在黑暗的夹缝中找寻到那丝通往光明的路。父亲为人和善、勤奋、朴实,在我的印象中就没有过他发脾气的记忆,在跟他一起生活的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父亲的为人处世一直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影响着我,我也开始慢慢地去学习、模仿。父亲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也落下了一些病,但给了我今天这个和睦、幸福的家。父亲的做事,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他的身上,我找到了光环的影子,似乎他在用自己做模板,教育我跟妹妹。我才慢慢地明白那些咱们中国人的礼节情谊,人情世故,怎样去做个正值的人、明辨是非的人、自力更生的人,现在我也说不明白,只是那种感觉,让我觉得是对的,他也从来没有去正面教我如何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但总能让你在最平淡的生活里领略到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似乎学到了,也似乎没学到。肖璋先生让我们读《论语》了解孔子,读《史记》了解司马迁,读《呐喊》了解鲁迅,带领我认识了这三个伟人。初读只是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有些厌烦,直到后来慢慢地经历的多了,才渐渐的明白王老师是在做一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在我们心底植入了这些伟人的灵魂,让我们在未来能够走的更远,他教给我们的不光是对语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高考的应试,更多的是对我们这些孩子毕生所受益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肖璋先生以“关爱并信任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努力追求过一种幸福人生!”为教育理念。的确,他在工作中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我就是这样经历过来的。
现在,慢慢细想,以前在高中时老师们说过的话都有道理,家人们语重心长所讲的也有道理。奶奶一天学都没上过,大字不识一个,从小到大她总是给我讲许多事情,讲那会她们过的穷苦日子,讲那些有了年代感的故事,讲父辈们的家常,讲她的所见所闻,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她用一生所经历的事,告诉我许多的道理,老辈人他们在用一生践行着、摸索着、生活着,在与庄稼为生的日子里,道出了那众多的人间百态,体会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可惜少年的心,当时不惧岁月不惧风,终究是把他们的话没放在心上。说后悔吧,确实有,只是不想挂在嘴上而已,哪又有什么用呢?想了许久,还是向前看吧,四五年后,又会是什么样呢?珍惜好眼前的时光和机会,努力奋斗吧!我们终究要长大,那段时光所跌过的跟头,跳过的坑,以及不知天高地厚的心灵,会让自己时刻警惕着,你也没有多少机会了。
至此,脑海中浮现出那段最美的时光,是热烈、是青春、是骄阳似火、是我歇斯底里想要逃离之后再也回不去的最美记忆……在求学的这段路上让我遇到了2022届七班的这些小伙伴们,还有辛勤为我们付出的老师们,很幸运,山水一程,感谢有你们相伴!借此闲暇之际,也算是写完了这三年的那段故事,始于2019年下半年的那场轰动全球的疫情,也终于这场大疫。是那过往的风吹拂过的红墙琉璃,久久难以释怀:在大成殿前对汉白玉雕像的敬仰,在弘毅楼里对未来的渴望,在操场上对未来的追逐……以及在静宁一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感谢2022届诸位的陪伴与指导,如今已各奔东西,来日方长,愿我们: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作者简介]
成纪肖璋:本名王成锁,现任教于静宁县第一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平凉市“学科带头人”,静宁县“教学标兵”,天水师范学院“国培计划”特聘授课教师,读者传媒“阅读写作指导专家讲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0多年,致力于“本真语文”的教学实践,教学中重视渗透传统文化,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编著国学经典读本《论语选读》(吉林文史出版社)并荣获平凉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主持参与5项省市级课题并通过鉴定。长期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博采众长,教法灵活,课堂生动,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引”为主的教学风格,曾多次为县内外提供“示范课”“交流课”,4次荣获省、市、县课堂赛讲“优质课”奖励,录像课《六国论》被中央电教馆等部门评为全国“二等奖”并收录于学科网。有数篇论文发表于《现代语文》《语文天地》等刊物,论文《教育理念因时变,立足教研促发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初探》荣获甘肃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应邀担任县内外“教师培训”“国学经典”主讲十余场次,曾参编《静宁县教育志》《静宁县教育文集》《创新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等。
教育理念:关爱并信任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努力追求过一种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