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的情况:
1.“公共场合不敢当众发言”
2.“当很多人的面讲话,总是语无伦次”
3.“害怕别人的批评”
4.“跟领导开会,
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到点子上”
5.“特别要求完美,
如果自己认为一件事达不到完美,宁可不做”
6.“总是有很多的想法和看法,但大多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为自己做解释”
上面这些情况,都可以看作是内心虚弱、不自信的常见表现,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来理解以上情况背后的潜台词:
1.“公共场合不敢当众发言”
—意思是: 担心被评价,自己无法接受太多不好的评价。
2.“当很多人的面讲话,总是语无伦次”
—意思是: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表现上,而忽略表达本身。
3.“害怕别人的批评”
—意思是:自己已经先与他人批评自己很久了,无法承担更多的批评了。
4.“跟领导开会,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到点子上”
—意思是:对权威有预设,认为权威总是高要求的,担心被领导批评。
5.“特别要求完美,如果自己认为一件事达不到完美,宁可不做”
—意思是:做的完美,没有被批评的可能。
6.“总是有很多的想法和看法,但大多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为自己做解释
—意思是:证明自己做的对的”。
这些表现的本质就是内在自我虚弱,
破碎的内核无法支起自己,
所以只能依靠“外在评价系统”支撑自我价值,也意味着你被外在评价系统牵着鼻子走了,
而且也很容易就认同来自外界的声音。
如果你能适当启动内在评价系统,两套评价体系共用,把别人批评看成是建议,就可以做到相对稳定和自信了。
也就是说,变得内核稳定且强大的前提是: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
我们先来谈谈常见的这种“外在评价系统”如何形成的,再来谈谈如何“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
那么,这种外在评价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呢?
1.你想要得到别人的赞美。肯定和赞美让你感觉自己价值满满。
2.当你从他人那里,再也要不到赞美,才会发现自己是那么害怕别人的评价,那么的不自信。
你想改变,变得不那么在意别人批评。
可如果来自别人的评价不是批评,是肯定和赞美呢,你还会希望自己不在意吗?
如果来自他人评价全部都是正向的,
相信你会感觉好很多,会不自觉的深陷其中,
因为“自我感觉良好”是人本能的需要,
是一个“蜜罐子”,可以说,没有人可以拒绝。
这也正是你开始在意别人评价的开始,
如果别人的评价一开始就是批评,
相信你不会在意到有点“上瘾”,而是从最初就本能的排斥或回避掉那些批评的声音。
当你发现你可以从他人评价中获得正反馈,
还顺带一些现实的好处,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人、认识自我的幼小的我们来说,这一点不亚于发现一片新大陆,
让我们本能的靠近、顺从,并逐渐“上瘾”。
这样,你就被自我价值的外在评价系统主导了。
你的价值随着周围环境的评价变化而变化,你的情绪,生活也都被这样的评价系统牵着走了。
3.看似你害怕外界的评价,实则,你非常依赖别人的评价(肯定和随之带来的好处)后,你会完全认同来自外界的声音,而逐渐失去自我。
经常听到有人会说:我活着就是为了让家人过的更好,让我的孩子未来可以不那么辛苦,为他人活着,我会更有动力。
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做让他人满意的事情,会让自我价值彰显的更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什么“都是为了你”,这种“爹味”模式盛行的原因,
从对他人的付出中汲取自我价值的养料,才是这种人设的本质。
结果是:在他人的生活中越陷越深,逐渐失去自我。
那么,如何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
1.认清一个现实:从他人口中可以获得肯定和赞美,但更容易收到的是批评和指责。
萨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人即地狱。活在他人的世界中,跟活在地狱没什么区别。
所以,停止从他人眼中看自己吧。
2.向内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
我认为,从你敲下这个问题,你就已经开启向内看、认识自己的旅程了,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有的人需要1年,2年,有的人需要是5年,10年。
体验也不太好,你会感到很孤独。
因为基于过去的经验,你的内在声音都是外在评价的回声,你似乎找不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评价。
建议你从身体感觉入手。借由他人的评价,觉察和感受自己的身体。
一开始注意觉察身体肌肉的紧张状态、木僵状态,再逐渐向内,感受自己的情绪波动,
反思对方的哪句话、什么行为动作让自己有了情绪波动,慢慢的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
看见并发现自己的内在需要,建立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人际边界,从而内在自我评价也会逐渐趋于稳定。
当“我是谁”,变得“我说了算”之后,自我评价体系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不断了解自己、看见自己的过程中,内在自我也会不断的丰盈而变得有力量,内核稳定且强大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