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只羊国旅推荐来西安要碟一碗油泼面

咱西安的正宗裤带面,那可不是随便擀擀就成的,每一步都透着碳水之都的讲究 —— 要的就是筋道、够味、吃着扎实,连师傅摔面的动静能吸引半条街的人!

先看和面,咱老陕做面讲究 “盐是筋,碱是骨”,高筋粉往粗瓷盆里一倒,中间扒个窝,撒两把细盐,再兑上井水(现在虽说用自来水,但老辈的法子不能丢),手腕子转着圈和,边和边往盆边刮面絮,直到盆光、手光、面光,这 “三光” 是底线。和好的面团得盖上湿布醒,最少半小时,醒透了的面才像睡醒的娃,浑身透着劲儿,摔起来不费劲。

醒好的面拿出来,师傅往案板上撒层干面,揪成拳头大的剂子,逐个搓成胳膊粗的长条,再刷层清油,码在盘子里接着醒。这时候师傅会喊一嗓子 “看面咯!”,胳膊一抡,抓着面剂子的两头往案板上摔 ——“啪!” 一声脆响,面在案板上弹起来,再往两边一抻,借着惯性甩两圈,原本粗实的面剂子就变成了宽宽的长条,再摔再抻,直到面宽得像咱老陕系的裤带,薄厚还均匀,边缘带着点自然的波浪,这才叫 “裤带面” 的魂儿!

煮面也有门道,大铁锅里的水得 “咕嘟咕嘟” 翻着花,撒半勺盐,抓着面条两头轻轻一拽,抖散了下进锅里,筷子搅两下防粘。咱煮面讲究 “两滚两激”,水开了浇点凉水,再开再浇,煮到面条浮起来,捞一根咬开,中间带着点白芯儿(这叫 “断生”)就赶紧捞 —— 要的就是那股子 “筋道弹牙”,煮烂了可就糟蹋了。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粗瓷大碗里先铺底:几勺熬得喷香的猪油(现在也有素的,但猪油才够味儿),一把切碎的蒜末,两大勺秦椒面(必须是咱宝鸡产的秦椒,香而不燥,颜色红亮),再撒点盐、淋勺生抽和香醋,最后摆上焯好的绿豆芽、小青菜。滚烫的面条往碗里一搁,师傅抄起旁边烧得冒烟的菜籽油,“滋啦 ——” 一声浇上去!那油星子溅起来,秦椒面瞬间被烫得冒香气,蒜香、油香、辣椒香混在一块儿,顺着鼻子往肺里钻,站在三米外都能流口水!

最后撒把葱花,拿筷子顺着碗边往中间搅,把调料和面拌开,每根宽面条都裹上红油,豆芽脆生生,青菜绿油油的,往嘴里塞一大口,面条筋道得能嚼出麦香,红油香得直咂嘴,碳水带来的满足感 “唰” 地就窜上来了!咱西安为啥叫碳水之都?就因为这碗面 —— 实在、够味、吃着舒坦,连咱带游客去吃的时候,好些人吃完还得加半碗面,说 “这才叫真正的陕西味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