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小学就会背的诗。人们也经常在公共场合高喊的这句话,打着光盘行动的旗号,仿佛整个社会都团结一心。誓要将这种不良习性赶出中华文化。
但这只是在宏观上的表象,但在微观上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在饭店里,大老板或亲戚朋友来做客,那我们必定你要大摆宴席。山珍海味也当必不可少。当然思考周到的还会点两个素菜,增加维生素。但你离开饭桌后,有看过桌上剩余的饭菜吗?
当然了,也是有一些人能够吃的干干净净的,但也是极少数。
大多数的菜就只吃了一点点,剩就剩了一大盘。他们大多只是在饭桌上喝酒言谈,高声阔论丝毫不会注意,桌上的饭菜已经渐渐变凉。当真的想吃的时候发现菜凉了就不打算动筷了。拿起酒杯,继续敬酒。
所谓的光盘行动也就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在校园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这种情况会不会改变呢?
当然,他们并不像在饭店里一样互相敬酒,但是彼此的虚荣心里却也必不可少。这个同学说这个菜极为难吃,那个同学也许并不会当真,但碍于面子也不好在他面前吃这个菜,并说这个真好吃。也许左一个人不吃,右一个人不吃,其他人都不吃了,没有人打算先拔头筹。似乎他们都不愿意当这个小白鼠,品尝这个所谓难吃的菜。
当饭后把这个饭盒收走,把菜倒掉的时候,他们心里也会有些内疚,但又能如何呢?他们想法无非就是这次浪费了,下次绝对不会了。丝毫没有注意到墙壁上便贴着光盘行动的标识。回到教室就和同学谈笑风生。
在家中便更不要说了。
家长昨晚刚准备好的面,准备第二天早上当早餐。孩子一句不喜欢吃这个面,可能它就被遗弃垃圾桶了。这个的例子并不鲜见。也许家长的心里无非是想着十块钱的面。没事儿,下次继续买。大不了买好吃的面,多买一点,这样就可以防止浪费了,毕竟本来这个就挺难吃的。
家长为了让孩子营养均匀,经常买一些蔬菜做给他吃。但吃惯肉的孩子哪会管这些?根本不会动筷。除非家长催他,他勉强他尝上两口。也许两三顿之后,它也被遗弃到垃圾桶里了。
这时候家长又可能说了这个菜能补充营养,没事儿,以后继续买让孩子接着吃。这一点菜,哪有我的孩子重要。
孩子也会想着,这么难吃的菜,倒掉也活该。这时候他们又哪会记得的《悯农》那句话呢?
也许的确人人都是理论家,除非他们知道亲身体会到种粮食的辛苦。否则谁又会珍惜这一点儿菜呢?他们只不过是人生中可有可无的衬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