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其面,先闻其名。19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实至名归,真实、虐心。对于我这种只会看热闹,而不会谈门道的假影迷来说,这部电影无疑令我赞不绝口。
专业的话语我说不出来,一个字“拍的太好了”,无论从各个方面,我感觉都无懈可击,给我意犹未尽的牵挂和心痛,鲜少的精致好片,光与影,情节与背景恰到好处地结合与对比,值得我们用心观看。
这两日一直在反刍这部影片,最后沉淀在我内心的一个深刻感触竟然是:普通老百姓犯错的成本太高了,尤其是底层人群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很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把自己和家人搅进苦难的深渊,一直深陷和轮回。如果期待回归原有生活,首先自己要有无比强大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需要家人的无条件接纳和全力以赴的支持。
父亲:阿文
一个工作一般,脾气很大,不苟言笑,满嘴的语言暴力的中年男人。家庭事务很少过问,一开始只关心大儿子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把所有的梦想孤注一掷在大儿子身上,在大儿子未自杀之前,根本都不承认️二儿子的存在,对其嗤之以鼻。
在失去心爱的大儿子之后,才被迫看向二儿子。十指连心,毕竟自己儿子还是爱的。最终父亲为了斩断菜头对二儿子的纠缠,铤而走险杀人。
母亲:琴姐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面对老公的偏激和失职,毫无怨言地为家庭付出着、努力着,成为这个摇摇欲坠家庭中唯一的强力粘合剂。
她就像这个家庭的定海神针,无论这个家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个妈妈都稳稳地接住,然后,该弥补的及时弥补,该行动的积极行动,不抱怨,不放弃。琴姐唯一歇斯底里的是,他们夫妻一起看过大儿子,顺便去山上散步,也是片中鲜少的夫妻在一起的镜头。在言语中,琴姐第一次在片中指责老公对家庭和孩子的缺位,直到她听到老公为二儿子作出的努力,她的表情随着老公的叙述而变化,最后心痛、惊吓、无奈……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发出了她压抑生活的第一次痛苦的怒吼。
大儿子:阿豪
如果父母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孩子就可能委屈自己,讨好和成全家人。无意阿豪是那个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他长相好,学习好,人品好,完美到不给别人增添一丝的麻烦。但是,他所有的好都是为了让别人高兴,让别人满意,唯独他忽略了自己,直到他做了人生第一个错事,也是为自己作出的唯一选择:自杀。
二儿子:阿和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别说我们现在生两个三个的孩子了。每个孩子都期望得到父母独特的爱和关注,一个在家庭中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才可能自由地发展正向的自我。很显然,阿和这个一开始就被哥哥比下去的弱仔,他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超不过哥哥时,生存本能告诉他必须博取父母更多的关注,也许这所有的过程都是无意识的。他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做哥哥的背面。
如果说这个事事让人不顺心的孩子,经历了人生的波澜和起伏之后,反而还能更加珍惜生活地活下去。那个被自己要求永远十全十美的孩子,终有一天会被这种完美的控制而窒息。
做父母的时常满嘴是爱,以为是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爱和恨犹如金钱的两面,不可能只有一面的存在。但凡我们简单的思考:有时候你是不是把孩子放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心生欢喜,忍不住会有“丢下一个包袱”的感觉好轻松?在那一刻,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我们爱不释手的天使。不管你承不承认。
父母很擅长带着自己的伪装,比如期待、幻想和恐惧,打着爱孩子幌子,明里暗里打造着父母内心期翼的样子。父母没有能力取悦自己,没有能力为自己而活,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快乐的。身教重于言行,你说一万遍也可能比不过一个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身体不会骗人。
想到这个家庭由平淡到波澜,再到默默为彼此付出的努力,我的内心都会抽搐疼痛。疏离的夫妻,敌对的父子,家庭的失能,对于现实中的我们,该是怎样的借鉴和惊醒?
该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婚姻?是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幸福?并不是金钱、地位和荣誉,或许情感的真空和彼此间沟通的沉默才是一个家庭背负的最沉重和痛苦的枷锁。我们能自由地生活在阳光普照的大地,势必会有一些人在黑暗中作出了努力和付出。
家,是最温馨的港湾,也可能是最痛苦的地狱。
不要让我们最亲近的人,最后过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内心的沟通一定要畅通。爱不仅仅是默默的付出和努力,更是能在一起彼此分担和和支持。爱要勇敢表达出来,不做沉默的羔羊,愿每个家庭的情感之河都能自由流淌。
我们可以享受阳光,同样,也能悦纳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