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薛侃所记录的先生的言论。
薛侃(?——1545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扬人。是阳明先生的学生,力倡阳明心学。进士,后因上疏获罪下狱。
一是求学和立志的关系问题,在求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兴趣变化了、感觉枯燥想放弃了、太难了理解不了了等等,如果意志不很强的话,很容易半途而废。这个时候,如果早已立下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意志坚定,那么就会坚持到底!就如先生说的:志向真切,耳听目见的全在此处,哪有认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涵养德行必须求学讲论,而求学讲论又重在志向明确和真切。志向真切,求学也真切,涵养也真切。这个真切工夫不在心外,而在自己心中的体会和揣摩。学生在考试前,仍在顾虑着文字上的题目、内容、答案,那么,只会使人心更躁动、更纷乱。此时唯有在调节心态上下功夫,才能使考试时心中的文思涌现,智慧呈现。
二是先生对待先贤圣儒的态度,虽然先生对先贤们的某些观点持不同意见,但先生能正确对待,不去妄加指责和批判,他认为说法的不同是因为做学问入门下手之处有毫厘千里的差异,但心是相同的。其他圣人虽然学说和才能不同,但他们的心均是纯然天理而没有人欲的混杂。因此,平常之人只要肯学,使己心纯为天理,同样可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根据的正是这一点。学者学圣人,只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罢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圣人?评判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常人片面地认为,圣人是才能万能,知识渊博,其实不然。先生在这里说得很清楚,圣人的标志不在外在的才能和学问,而在于内心纯正,时时的心念都持守在天理上,心无杂念,目不斜视,行为端正。这就是圣人人格的标志,常人本来也能达到,可惜常人的心向外求,脱离了天理的轨迹。这就是圣人与常人的根本区别。
三是重申为学的根本是内心的纯正,而不在于能背过多少经典语录。在常人的眼里,朱熹晚年无尽后悔的,不过功夫不对头罢了,算不得什么过错。然而,朱熹毕竟是圣人的境界,一旦发现了自己的过错,立时改正,直到“死而后已”。虽然悔之已晚,但已转轨定向,在正确的人生航道上行驰,这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四是关于善恶,先生认为无善无恶,而世人所说的善恶,是由心中的好恶所产生的。"无善无恶",乃是理的静态表现,"有善有恶",乃是由气的动态产生。先生用花草来打比喻,来解释善恶。花和草有各自的用场,从来没有善与恶的区分。“天然”是万物的属性,遵循天然是圣人的本份。所以,圣人不因为善恶而扰乱天然,不因为欲望 而舍弃清静的心性。他们懂得善恶是人为的分别,顺应自然即可达至善的境界。“至善”,并非除去恶而存留的善,而是自然本来就是这样,无恶无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