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好和性格虽然是相关联的,但不完全由性格决定,有一些爱好是共通的,比如人性中对美的追求。
关注对孩子爱好的培养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七八十年代的父母们更多的还是只考虑身体和学习两件事。社会上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兴趣班供选择,为数不多的一点爱好培养大多来自家庭成员本身的言传身教。
有些事情若只是少数人在做就不以为然,当大多数人都在做时,不论自己是否需要都赶紧跟上。今天林林总总的兴趣班之所以人满为患大概就是这种心理。
七八年前做新手父母的自己也一样未脱俗。先是钢琴,从基因上讲除了爷爷和爸爸偶尔摆弄一下口琴和萨克斯外,家里并没有强大的音乐氛围,两位长辈也属自学一二,大多只用于消遣。
之所以让两三岁的小毛孩开始学钢琴,理由当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你每次去琴行都会玩上一段时间,于是认为这或许是一个萌芽,一种暗示?新手父母都容易这样捕风捉影,生怕疏忽大意,耽误一位天才的成长。
钢琴这个一半人为一半天然的爱好坚持三年后最终还是告一段落。不学钢琴的这五年里,时时忆起那段时间你都不无遗憾的说,其实只是害怕老师过于严厉的惩罚。
发展一种爱好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紧的是感染师者身上因无比热爱而全情投入的精神。
这件事是对爱好的第一次尝试,也收获一个有益的教训,就是无论想发展什么爱好,都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不是用证书或资历证明的专业人士,而是对这个领域有深刻理解并能享受其中的专业人士。
2.
有些人的观点是:对于兴趣爱好,不要贪多,一旦开始学就不要放弃。我理解背后对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培养,但对爱好的理解有些不同。
我们这一代没有关于爱好的丰富体验,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唯有一颗切切爱子之心。这十年从各种爱好的升起到发展,我发现爱好是和环境有关的,并不一定都是依靠独立的内在吸引。有些爱好是和时代背景相关的,比如足球;有些爱好完全是受周围朋友的影响,比如轮滑、魔方。可见时代和朋友的影响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原本自己也是这样,身为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兴趣爱好都有或多或少的“功利心”,要么期望考级拿证、要么期望比赛获奖。但通过学习围棋发现,有的时候爱好是在喜欢这件事情本身,而非要挣个输赢,我为那个阶段不停要求你每次都要下多少回合而后悔,慢慢让你厌倦了只为输赢的游戏。你喜爱围棋本身甚过赢得一场比赛。
想想自己,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从零培养国画、古琴这些陶冶性情的爱好,不一样热爱过程大于结果吗?
每一个爱好都是一扇窗,打开一面视野,获得一种享受。
十年后世界会变成怎样?又会出现何种新鲜有趣的事物像这几年的户外骑行一样热门。我想,我的孩子一定会见到更多我未曾见到的,玩过更多我未曾玩过的,到那一天,希望你可以不用背负一旦开始就必须完满结束的压力,尽情享受每一种爱好带来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将爱好发展成了专业,那将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我将为你高兴。如果没有,你同样收获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体验,我仍然为你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