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这句发人深省的话,出自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畅销小说《一个人的朝圣》。
这本小说不仅打破了英美德三国累计最高销量,还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
作者乔伊斯也因此获得英国图书奖“年度作家”和英国最佳新人小说奖。
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
六十岁的哈罗德·弗莱在一个清晨收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奎妮·轩尼斯寄来一封信,信中表明自己患上癌症,时日无多。
悲痛震惊下,哈罗德决定一路向北,踏上了拯救病重的奎妮的道路。
87天,627英里。
迢迢千里,徒步而行,哈罗德一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还对现实命运也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时常感到郁闷、遗憾和痛苦,一定看一看这个心灵旅程的故事,或许可以赠予你一些体悟。
接纳自己的平凡,是一生的必修课。
哈罗德·弗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老头。
不仅事业上毫无建树,六十五岁了也一事无成,家庭关系也复杂冷漠。
他好像什么都做不好,就连切一个面包都会弄得一团糟。
各种的积郁与痛苦堆叠在一起,让哈罗德陷入极度自卑与自我否定中,愈发消沉。
直到他收到奎妮的信。
得知老友罹患癌症,即将离世的消息,哈罗德难过极了。
他很想告诉老朋友自己有多遗憾,可天生不善言辞的他,最后只能无奈地在信上写下一句“祝你身体早日康复”。
在寄信的路上,他决定不管怎样,都要见奎妮最后一面。
旅途就此展开。
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每个人虽然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
一样会为不完美感到焦虑,一样会重复犯各种错,一样普通而渺小。
哈罗德开始梳理自己的一生,直面自己的平凡,不跟自己较劲后,才发现人生竟能如此开阔。
知乎上有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只是个平凡人?
有回答说:
“高中的时候,努力学习,最后还是没考上理想的大学;
大学毕业时候,用力证明自己,可最后去的公司,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样厉害;
工作后,拼尽全力完成KPI,到最后却发现,再怎么拼命,不过是日复一日过着普通的一生。”
然而周国平说: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
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只能过非常普通的生活。
欲望越大,期望越高,只会让自己越累。
接受平凡的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认清自己的人生定位,摆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才能以更好的心态和姿态,去享受生活给予自己的每一份小确幸。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改变自己开始。
周鸿祎曾说:“你混日子,就是日子混你,最后的输家是你自己。”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一边消极懒散度过每一天,一边哀叹生活千篇一律没有丝毫改变。
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大胆改变自己,打破原地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未知和挑战。
当你敢于逃离舒适圈,自然会拥有更丰富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哈罗德自退休后,便躲在自以为的舒适区里,过着温水煮蛙般的日子。
虽然他也想过出去走走,但是现在出去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修修草坪,而他昨天才刚剪过。
起初,哈罗德很满意这样的生活,毕竟于他而言,再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安逸的了。
慢慢的,哈罗德开始在安逸中焦虑。他不仅头发掉的更多了,还失去了睡眠。
后来因为机缘,他要拯救奎妮,才终于决定让自己动起来,用双脚走到奎妮所在的城市。
当哈罗德克服了惰性,打破自己想要维持的安逸生活后,他的整个生活不再是一滩死水,人也透着一种自信。
当有人询问他是否真的从心底里相信可以走到贝里克时,哈罗德回答:
“只要敢一步接一步往前走,总会到的。”
世界上最难的事从来不是已经做的,而是还未去做的。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有想做的事情,却因习惯呆在舒适区,懒得踏出第一步去改变。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花盆效应”,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就会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你满足于稳定的工作,乐于躺平,舒适过头了,人也废了;
你明明厌倦自己的碌碌无为,却总原地踏步,不敢朝着目标迈出一步;
你想在困难来临时,完美地绝境反击,可因为害怕,就选择用短暂快感来麻痹自己。
精彩的人生,从来不会垂青躺在“舒适区”的你。
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改变自己,人生才有更多选择。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里有句话说:
“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
没有人能一生顺遂,生活也不会一直眷顾谁。
放下错付的感情,才能拥有新的幸福;
放下过往的痛苦,才能开始享受生活;
放下内心的枷锁,才能重新认识自我。
人生就像修剪花枝,你总要学会恰到好处地剪去不好的枝桠和叶片,才能拥有另一片海阔天空。
世事无常,难免无奈。
命运给予在我们苦涩和伤痛人生的同时,亦赐予我们重新生活的能力。
接受该接受的,改变该改变的,放下该放下的。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我们都有过去,都有遗憾,但发生的事情无法更改,好好珍惜当下,才能不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