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张总结思维导图。第一次正式用语音的形式再设群里分享学习新的。很有意思的一次体验。写个逐字稿会好点。
大家好,我是Rachel。很高兴能在这里分享我学习手绘思维导图的一些感受。先介绍下自己:我是个机械行业职场宝妈,在公司里管理着10个人的技术小团队,在家里围着一个4岁的小男娃。我一直都觉得除了在职场的那些专业技能,我都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探索着更多可能的方向。带着这个问题我加入了三期价值变现研习社。
加入付琴老师的手绘思维导图课程应该是一个很巧合的事情。我一直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学习复盘的工具。尝试过简书的记录,尝试过手账的图文并茂,尝试过Xmind的软件思维导图,总觉得不尽我意,感觉少了点什么。
9月初在海南的机场等飞机,看见一个书店的货架上有一本介绍手绘思维导图的书,好奇心驱使打开来看看,完全看不懂啊。9月的课程选择中就推出了付琴老师的思维导图课程,那就趁机会了解下吧。其实经历了前两个月社群学习的经验,我认为自己可以很好的准备这个21天的学习过程。
那么我结合这些天的学习过程,来说说手绘思维导图给我的感受。
首先,一个心理暗示:如果我认真对待手绘思维导图这个课程,最后我能得到什么?
其次,两个准备工作开始:
读3遍打卡的注意事项,以前听课的时候,忽视了这点,走了很多弯路
9月的计划本上,我将每天的课程和打卡内容记录下来。本子就打开,放在我的桌子上,每天坐在我的书桌前,我就会被提醒,今天的作业是否已经完成?明天的作业题目是什么?
课程的安排由简入深,因为之前的心理暗示,每一个作业都需要认真对待。从签名,自画像到自我介绍,再到第六天开始第一张真正意义的思维导图,感觉由于前面的作业完成,这张图就是水到渠成的。原来通过自己思维的整理,自我介绍的时候,有这么多的东西我可以讲。
已经坚持了几天的学习,那么怎么让我继续坚持下去,看到自己累积和进步的过程?三个工具辅助,让我的学习过程看的见。
一本素描本,一个打卡记录软件,一个分享平台。
一本素描本: 到了一章节阅读导图笔记的内容,这不就是我想了解的重要部分吗?既然最后的结果是一本书,那我就要连续的将章节内容绘制出来,最后再总结成为一本书的导图。于是我拿出了一本收藏多年的素描本,进行每章阅读的手绘思维导图。因为珍贵,更加想珍惜;因为认真投入,才不想过程太马虎。
刚好正在看《拆掉思维里的墙》,已经读过一遍了,回想过来却抓不住重点,只觉得,嗯写的蛮好。可是这本书好抽象啊,能画出手绘思维导图的感觉吗?不想了,先做点什么吧。早上起来,先看看第一章,随手画每个小节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的简易小导图,一个小时草稿式阅读完成。中午休息的时候想想中心图的构思,晚上等爸爸带着孩子出去玩或者睡着后再完成正式的作业。时间花费两个小时。
第一章完整的手绘思维导图完成了,看着这个过程感觉真的不可思议。同学们说这个导图很惊艳,老师说我不像是初学者。我觉得原因可能是和理工科的学习习惯有关,本身逻辑性和图画的对称布局感比较强,再加上我本身也喜欢画画写写,整体的绘图给人感觉老成。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认真对待这个过程。我这应该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优势吧。
我能够继续下去,一如既往的这样阅读和理解吗?
一个打卡记录软件:我在我的笔记中做了一个模板和目录,把21天每天打卡的内容做成模板,然后编制成目录。每天完成作业后就在模板中编辑好,再发到社群里打卡。看着自己每日的积累,同时还看到前一个同学的坚持,我又怎么能轻易的放弃。
我找到了一个分享平台,将自己手绘思维导图放到这个平台上,作为一个展示,非常有趣的过程。
就这样的过程,每一次的作业都认真准备和制作,没有完美,没有很好的关键小图标,只有归纳总结和一幅幅的感觉还不错的手绘思维导图。
刚开始,我犹豫过绘制导图的过程到底是提高效率还是降低了效率。是的,手绘导图的过程并不算快,一部分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归纳体系,需要草稿的帮助。熟能生巧。
绘制过程中,我也怀疑过自己3点多钟爬起来补作业的意义是什么?我在坚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在试探自己的底线,看看自己为了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做到的极限是什么?其实也不难。
最后思考我是不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我确认找到另一种读书复盘的好工具。
以后可能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下去,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会继续用起来,用思维导图帮助我更好的探索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