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于绿草如茵和碧波万顷之间度过春节,回到深圳,第一件事就是去影院,把一个假期心心念念的《流浪地球》看了。难掩会有一些小失望,但还是决定稍微写点什么。
电影截至今日,上映5天,票房累计已逼近16亿,在贺岁档大放异彩,在商业上无疑是成功的。票房的成功,无疑也给了国产科幻电影一剂强心剂。
在观众端和评论界,目前主流的声音还是赞赏居多,有人称《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评价不可谓不高。
当然,有很多观众也并不买账。除了客观的声音,其中尤其有一部分“观众”,怀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各个吸人眼球的渠道、以各种并不客观的方式,质疑、批评、嘲讽、诋毁甚至谩骂。
在继续写下去之前,先说说我的态度——国产科幻电影,需要中国观众的包容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电影上映之后,相信刘慈欣的读者群体会进一步增多,虽然大刘在这之前的知名度也并不低。
说是改编,并且刘慈欣“担任”监制,实则——电影的剧情和小说无关、设定仅部分相同,编剧也并非刘慈欣。
对这第一部国产科幻电影的剧情、逻辑、设定等不满意,批评甚至攻击,也都可以理解。但小部分人批评和攻击的矛头,指到了刘慈欣身上,这就有些自取其辱了。毕竟——“世界属于三体”。
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拉到了世界级高度”的神人,不多介绍。刘慈欣是可以和克拉克、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等科幻巨头并列的,中国科幻第一人。
大刘凭借大名鼎鼎的《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首次获奖。以至于评论界认为,中国科幻约等于《三体》。
而《流浪地球》虽然也属于其笔下的佳作,但这只是一部短篇,篇幅和字数的限制,决定了电影改编不可能“尊重”原著。当发现刘慈欣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编剧之列,只作为“监制”出现时,心就凉了一半。所以,电影虽然也不错,但完全代表不了刘慈欣的科幻水准。
大部分批评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电影的设定上。
有一些设定,我也觉得不太合理,像是为了剧情或人物需要生生创造出来的。槽点最多的,当属没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
虽然电影为了引起观众的共情,剧情展开的时间点选在了不远的将来,但那时人类已经掌握了重元素聚变技术,也有了MOSS这样的人工智能,却没有“自动驾驶”技术,到处调用司机。要知道,自动驾驶技术不用说在科幻世界,就是现实世界,Google为代表的公司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这当然是原著里所没有的设定。
实际上,原著小说里开篇的时间点,就已经是人类意识到太阳危机的几百年之后了。那时的人类,在科技层面的进步,除了掌握了重元素聚变技术之外,使用的是核电池,乘坐的是四倍音速的飞行汽车,佩戴的是能甩出全息影像的计算机。并且,人类还能合成反物质、制造反物质炸弹,还掌握了记忆遗传技术。
刘慈欣的科幻世界,当然不止是一辆带有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当然了,虽然电影描绘的科幻世界很“平易”,科幻程度甚至不及小说的十分之一,但我很理解电影如此的设定。
电影的核心是人和情感,这是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最大的不同。
如果电影的设定,没办法和观众产生共鸣,那就是失败的设定。所以,电影没有选择危机发生的几个世纪之后,而是选择了较近的未来。所以,观众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各种熟悉的事物——苹果手机、海草舞、兰州拉面、东方明珠等等,为的就是让观众相信荧幕上的这个世界。
除了电影的设定,另外比较多的批评,聚焦在电影剧情的严谨度上。
比如,有人说地球利用木星引力达到逃逸速度时,竟然会撞向木星,这是对整个地球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的无情藐视。这的确是电影的剧情需要,需要这样一次危机。在小说中,工程师们的计算是精确的,“地球与木星在几乎相撞的距离上擦身而过,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动下,地球最终达到了逃逸速度。”不会相撞,自然也没有点燃木星这一剧情了。
诸如此类的剧情,还有不少地方被观众诟骂不严谨。在我看来是有些吹毛求疵了。
关于观众对设定和剧情的“质疑、批评、嘲讽、诋毁甚至谩骂”,我都能心平气和地聊聊,但除此之外,竟然还有人说电影的“价值观”不及格,这我就想说道说道了,因为那些抨击的矛头已经指到了刘慈欣身上。
抽签决定谁进入地下城,就价值观不及格了吗?
联合政府决定放弃地球保存空间站,就价值观不及格了吗?
不说《三体》等刘慈欣其他的作品,就单单说《流浪地球》这部半个小时就能读完的短篇。其中并没有“点燃木星、拯救地球”这类适合电影桥段的壮举,但其中的平铺直叙、娓娓道来,透过纸张和文字透过来的震撼和颠覆感,半点不弱。
岩浆深入地下城,《危机法案》规定了撤离顺序按照年龄从小到大,依次是“机器人保育员抱着的婴儿,然后是幼儿园的孩子,再往后是小学生……”,主人公的妈妈,“和生存之间,还隔着两万多名大学生”,最终葬身于地下。价值观及不及格?
作品中,失去理智的众人发动叛乱,把包括最高执政官在内的联合政府主要成员、星际移民委员会大部分成员等5000余人,“残忍地”执行了死刑,最终却发现冤枉了他们这些地球的拯救者。价值观及不及格?
评论者在这里提到了“价值观”,是一种莫大的无知。
在刘慈欣笔下,人类在危机面前,情感被重塑是常有的事。在毁灭之前,情感是脆弱的,这也是大刘的一贯风格,他会把很多人避之不及的问题,直接摆在人们面前。
最后再回到这部电影,虽然被客观或不客观的观众有这样或那样的评价,但仍瑕不掩瑜。
在网上看了对导演郭帆的采访,欠缺经验,预算超支,困难重重,历时四年,终于给出了这份答卷。
它的确不是尽善尽美,但它是中国首部科幻电影,就凭这一点,作为中国的观众,就应该给它更多的包容和鼓励。
期待明年《三体》的电影版。
《三体》和《流浪地球》不同,是长篇小说,电影如果本着“尊重原著”的思想去改编,必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