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有一档布莱恩·考克斯主持的节目叫《无限猴笼》,我在网上找了半天,只在B站上找到一个视频,但遗憾的是,没有中文字幕,我一个单词也听不懂,此时,我深深地觉得英文不好真的是一大缺陷。
《无限猴笼》看不成没有关系,有一本书,是根据《无限猴笼》的节目内容而撰写的,它就是布莱恩·考克斯和罗宾·因斯合著的《烹饪宇宙》。
布莱恩·考克斯和罗宾·因斯是《无限猴笼》的节目主持,而《无限猴笼》则是一档关于宇宙的科普节目。
看完《烹饪宇宙》之后,我真的是非常期待国内能有一个像这样的节目出来,不要用什么美女来吸引流量,专注于科学,专注于未来。最好还有一个像布莱恩·考克斯一样帅气的科学家来主持,不靠绯闻,全靠才华。
不过,这个愿望大概会在十年后才会出现吧,毕竟现在的那些综艺节目,很大一层真的是很让人扫兴。如果能有一个像《无限猴笼》这样的节目出来,那么全民热爱科学的高潮一旦掀起,所引发的积极力量将不可估量。
唉,纸书不好的一点就是,做过的笔记需要一点点地去翻,不像电子书,很轻易地就查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的,《烹饪宇宙》没有电子版,至少我没找到电子版。
在我写过的发布出来的有几篇文章里,我引用错了一个数据,那就是在《烹饪宇宙》第一章里有一段原话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知道宇宙的膨胀速率,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今天的可观宇宙到底有多大——直径超过930光年。”我给写成940亿光年了。
不过,在这个估测的数据里,多十亿光年和少十亿光年,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它只是一组数据而已。在这个无限大的宇宙里,科学家们还称之为是一个猴笼,真不知我们是该笑呢还是该哭。
在科学界,有一只猫特别出名,那就是薛定谔的猫。那只装在一个盒子里的猫,在未打开盒子前,猫的状态有两种,而且这两种状态同时存在:生与死。
关于在时间与空间中生命的叠加状态,让人隐隐然了悟,却又死死地被困住。无论哪一种状态,不是科学家跳出来反对,就是哲学家跳出来辩驳,当生命的定义不是这么好下的时候,宇宙就开始变得好玩了。
在《烹饪宇宙》里,科学家们把猫换成了草莓,普通的读者只能坐在墙头看热闹,不信?摘抄两段来看看:
“有序的太阳能与寒冷的空间之间存在能量落差,一旦草莓的新陈代谢戛然而止,它就不再是位于其中的一台小型能量转换机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再次发挥作用,结论是草莓死了。”
“伦敦大学学院的尼克·莱恩教授认为,最简单的说法是,如果草莓不能持续利用能量维持生存,那么它就死了。而种子还能继续新陈代谢,即使进行得非常缓慢,与此同时,它们还会休眠。因此,除非种子的新陈代谢完全停止,否则只能认为它们还活着。”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明白了?哪边的更有道理?似乎都有道理,对吧?只是无论站哪一边,都会要准备好被反驳的解释。然而,正是这样无数看似墙头草的理论,却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也会让一些人由此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也许在千年之后,无论是薛定谔的猫还是薛定谔的草莓所引发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呢?
现在看似无用的争论,也许就是未来某一个更大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经验可供人们查询。
刚才听了几节罗胖的罗辑思维,其中就讲到过去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就是现在解决问题的钥匙。比如微积分的创立,在十七世纪,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对于现代科学及经济的发展,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发明水凝水泥的那个英国传教士,他的水泥在陆地上没有什么用,但在水里的作用就巨大了,直接造就了纽约伊利运河的建成,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经济和金融中心。
在《烹饪宇宙》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孩子,可能是十岁左右,极其渴望提问。观众们带着迷茫疑惑的眼神微笑着注视他,期待着他提出有关火星人或彩虹的问题。结果……“考克斯教授,关于暗能量,我们能知道暗能量究竟是什么吗?或者它仅一个虚构出来的科学设想?是对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的知识范畴的托词?”回答如下:“这方面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麻烦。下一个问题。”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好奇宝宝的问题啊,不管是火星人还是彩虹,谁知道他再知道得多一点,就问一个连量子物理学家都想转移话题的问题来。
而人类的发展,就在这一个个这样的无法解答的问题中,不断突破,不断前进的。
在《烹饪宇宙》里配有大量的插图与加粗大写的文字,大量的插图我们倒是习惯了,但是大量的加粗大字的文字,却是让人有些不太习惯,毕竟我们已经看着传统的出版物看习惯了。
我发现,这样的表现方式,对于科普书来说,真的是非常有用。如果只是普通的加粗字体,人们可能会习惯性的只注意一下,然后就轻轻放过,但是那么大的字,想放过,都会有些困难。它会不由自主地让人暗自发问:“它到底想表达个什么意思?”
但是,这些加粗大写的文字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特别地去注意它,反复地阅读几遍它,然后再带着疑惑去读后面的内容,再然后因为这些文字而产生的疑惑就会得到解决。
这样,就达到了想要科普更多内容的目的。这样的版面设计人员,真是用心良苦。
还记原来汪洁的《星空的琴弦》时,曾经感叹科学与玄学之间的轮回,有朋友回复说根本没有玄学这样的事,一切都是科学,只不过现在的科学还没有完全达到解开所有迷题的能力。
针对这话,我在《烹饪宇宙》里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在莎士比亚时代,雷电和雨水都是女巫的杰作,今天则上科学的一部分。我们并不知道宇宙是否无限,今天可能是玄学,但有一天也许会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卡洛斯·弗兰克教授”
玄学与科学,与薛定谔的猫,有什么不同呢?人类永远都是在迷雾中行走,走出了一团,又来一团。
正是因为有好奇,才让宇宙的秘密充满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