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一个我一直不太愿意碰触的伟人,潜意识里总觉得他的事迹太过于悲壮凄凉。
他,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在宦官专权的艰难时事下,在北方明军五十万主力土崩瓦解的末世危局之下,在蒙古大军兵锋直指北京城下的危难关头,于谦以一己之力,领导了震惊历史的北京保卫战,使得大明王朝的元气得以保存。很多史学家认为,没有于谦的话,大明王朝可能提前一两百年就寿终正寝了。
这样一个为大明立下不世功勋的英雄,却被徐有贞等小人陷害,在英宗复辟后冤杀于菜市口。看《明朝那些事》时,心里把明英宗朱镇祁骂个翻江倒海。
这位神奇的皇帝---个人认为明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皇帝,他可以排第三。第一是朱元璋,老朱兄就不用说了,从乞丐到天子,这种传奇人生在几千年历史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而他儿子朱棣,篡了亲侄子建文帝皇位登基并迁都北京的那位排第二。我承认自己是个穿越文的小花痴,那部以他为主角的《花落燕云梦》实在是我的挚爱之一,再加上他本人的丰功伟绩大致可算第二。而排第三的就是英宗朱镇祁。前年热播的那部《女医明妃传》,霍建华饰演的皇帝正是英宗朱镇祁本人。
那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本人被俘,最后又神奇回归,夺回政权的皇帝。其实他人生的后半段曲折离奇,一位能让异族首领心甘情愿与之称兄道弟并助他回归的皇帝,就可看出此人经此巨变后心性有极大闪光处。而英宗后半程的最大污点就是处死了于谦。
于谦留传至今的诗文中最出名的就是《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闭。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之前并不知道于谦写这首诗时只有17岁,总觉得能以这般口吻写诗的人至少已至壮年。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毅果敢的年轻人的形象。可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呢?郦波认为这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智慧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的崇拜方式是先贤崇拜,向先贤学习,以他们为师法。
于谦的父亲于仁生平最崇拜的就是写下《正气歌》的文天祥。于谦出世之后,于仁常对儿子讲他的一个梦,梦中文天祥对他说感激于家一门忠义,要转世投胎成为于家的子嗣。做完这个梦于谦就出生了。于仁一直告诉于谦,他其实就是文天祥转世。
而父亲的这番话,一直以来的教育却对于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换时下的说法,这教育的格局很大,等同于从小教育孩子为祖国人民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所谓的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以民生福祉为出发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这样的贤人,无论历朝历代,都相当珍稀。而于仁的家庭教育却塑造了于谦这样强大的灵魂。
回想起某期的奇葩说,节目组邀请了清华才子梁值,可他的问题却是:我手上有三个不同专业学位,却不知该从事哪行。高晓松的反驳非常尖锐:对于一个名校生,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在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且愧对清华的培养。梁值,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培养出的最优秀人才却无家国天下之心,几百年前的普通家庭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出拯救家国与危难之际的不世人才。想想真是值得我们反思。
很喜欢郦波的这段点评: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只要你愿意做一支破空而出的箭羽,只要确定了方向,就积攒好生命的全部力量,然后离弦而出,矢志不渝,永不言回。这个过程可能有跌落的悲痛,却不会有折项的翻悔。只要你坚信,只要你坚持,这时候生命的奇迹、价值就会显现,哪怕粉身碎骨也会长留人世之间。
正因为有如此大义凛然的于谦,才会有被他事迹鼓舞的的王阳明和袁崇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贤的存在,才让大明王朝在如此差的皇帝素质中风雨飘泊生存了276年。
有时觉得历史竟如此玄妙,成败只在一念间,兴亡存乎一人身。
伟大的于谦,你该永远被世人膜拜,而非仅存于故纸堆中供人缅怀。笔拙无能,愿以此文敬献无上感动。愿你的英魂能永存天地,愿你的气概被万古流传。至少,经世百年,你的诗,在被后人传诵。你的事迹,永载史册。你,死亦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