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哈福德撰写的“亲爱的卧底经济学”是用非常权威的经济学观点来阐述并解答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用非常轻松诙谐幽默的方式理解有关经济学对于生活的指导,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参考。
想到了一个故事,有座寺庙,庙中有七个和尚。这七个出家人每天都要分食一锅粥,但又没有标准的度量工具。于是乎,他们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试图公平合理地解决斋饭的分配问题。
第一天,由方丈指定一名僧人专门负责分粥事宜。大家很快发现,这名僧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于是第二天又换了一名僧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僧人占便宜。后来第三天建议,每个僧人轮流值日。看起来公平,其实,每一个僧人只有一天吃饱,其他时间都是饿肚子。
第四天,选举德高望重的老方丈来分粥,但是因为道德的约束,老方丈谁也不想得罪,而造成僧人们分粥后仍然吃不饱而怨声载道。
第五天,他们又成立了分粥组委会,结果因为组委会成员的意见不一致,让分粥的政策总是遇到很多阻力,而无法实施,又作罢。
最后,每个僧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僧人必须最后一个领粥。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僧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受最少的那一份。
这也是书中提到的博弈问题,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解决了冲突。
在刚入职的时候,公司的员工基本上都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因为厦门的房价也比较高昂,于是关系不错的同事们会相约一起合租。可是,一套三的房月租金2400元,如果三个人来合租,应该如何分配呢?平均分配似乎不太公平,毕竟有主卧,次卧和儿童房之分,如果差异化,又应该如何调配?当时三家人,陷入了喋喋不休地争执中,因为大家都想花最少的钱,住在主卧里,原本是一起合租共同分担房租,热热闹闹的好事情,结果便得有一些不愉快。
就在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同事,想到了分粥的故事,效仿故事中运用到的观点,提出:
针对主卧的选择,每一个人提出一个方案,愿意出的价格,出价最高的有优先选择权,以此剩下的两个人再用此方案选出次卧。
最终,用此方案,大家都高高兴兴住上了理想的房间。
出高价的,心满意足住到主卧,住次卧的,也觉得虽然没有住到主卧,但是次卧也还不错,毕竟花费的钱是合适的,而住儿童房的同事则认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因为他花了最少的钱,也享受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房间小一点也无所谓。
现在回想起这个事情,发现,在生活中,学会一点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指导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