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核心就在第一句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而第一句的核心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在最初的语境中,是非常直白、浅显、易懂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随着语境的时代变化,再加上翻译的缘故,这句话在今天的解读看来,就变得十分的高、大、上,谁也不知道该如何的操作。
所以,要真正理解“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直白、浅显、易懂的可操作的内容,我们必须借助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老子真经》。
说明:《道德经》是后人在看不懂《老子真经》字义的情况下,按照当时知识背景进行理解后,重新校注的产物,所以,《道德经》与《老子真经》并不是一回事。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就是《老子真经》中的“不足”。
上图,是《郭店楚简·老子甲》中的“不足”二字。
经过我们的研究,《郭店楚简·老子甲》中所包含的内容,就是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老子真经》的原文内容。
上图,这两个楚简字被解读成了“不足”二字,但是,老子写《老子真经》所用的字,并不是常规的字,而是“源头甲骨文”字义的字。
所以,上图这两个楚简字所对应的后世汉字是“不足”二字,但是,字义却是完全不同的。
“不”字的含义
上图,这四个同一个系列的楚简字,左边三个都被后世校注成了“不”字,右边那个被校注成了“味”字。
但是,这四个楚简字都是因为不认识“源头甲骨文”的缘故,被错误校注了,这个四个楚简字既不是“不”字,也不是“味”字。
左边三个楚简字,都是被用来表示“在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之间运行的方向”的意思。
所以,上图,左边第一个楚简字,也就是“不足”的“不”字,表示“从显性世界向隐性世界返回”的意思。左边第二个楚简字,表示“从隐性世界向显性世界伸下来”的意思。左边第三个楚简字,表示“陷落、沉迷在显性世界”的意思,而右边第一个楚简字,表示“神乎其技的技能运用”的意思。
“足”字的含义
上图,这个楚简“足”字,也是一个“源头甲骨文”字义的字,与后世的“足”字字义一点关系都没有,既没有“满足”的“足”的意思,也没有表示脚的“足”的意思。
这个楚简“足”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
上半部分是“人的嘴巴”的图示,表示“意识用来感知事物的‘感知的主体’”的意思。
下半部分是“一只向上行走的脚”的图示,表示“向隐性世界返回”的意思。
“足”字在“源头甲骨文”中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从被第一层意识控制,转换到由第三层意识掌控。
“不足”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意思
要充分理解“源头甲骨文”的“不足”的含义,我们需要借助下面这张图: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跟网友们介绍过,“完整的人”有三层人体、三层意识以及两套心智系统组成,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之前,人一般都是由“第一层意识”主导整个心智系统,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目的在于,让最里面的“第三层意识”来主导整个心智系统。
“第一层意识”就是在显性世界中。人的肉体的大脑意识,“第一层意识”是在显性世界中的,而“第三层意识”却是在隐性世界中的。
所以,“源头甲骨文”字义的“不足”二字的意思就是:从“第一层意识”转换到“第三层意识”掌控心智系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行深”指的就是:从“第一层意识”转换到“第三层意识”,因为“第三层意识”是最里面一层意识,所以用了“深”字。
“第一层意识”在佛经术语中是“遍计执性”以及前六识,而“第三层意识”在佛经术语中是“圆成实性”、“真如自性”以及第八识“阿赖耶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般若波罗”,我们现在的翻译是:智慧(般若)彼岸(波罗)。其中,“彼岸(波罗)”就是“隐性世界”的意思。
但是,一个“完整的人”在隐性世界中,还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隐性人体”,还有一个是被承载在“隐性人体”中的“元神本体”,也就是说,在隐性世界部分中还存在着“第二层意识”与“第三层意识”。
“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世界”回归到“隐性世界”,不是回归到“第二层意识”,而是要回归到“第三层意识”。所以,在“彼岸(波罗)”的前面又特意加了“般若(智慧)”两个字,所以,“般若波罗”是特指:“第三层意识”所在的隐性世界的位置,用以区分隐性人体与第二层意识所在的隐性世界的位置。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蜜多”就是“到达”的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意思就是:从“第一层意识”主导心智系统,转换到由“第三层意识”主导心智系统。
这个意思与《老子真经》中的“不足”是同一个含义。
详细内容,有兴趣的网友可以阅读《老子真经》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纸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云阅读、掌阅、kindle、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