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孝口位于大西门内,今指长江中路与金寨路交口处周边地域。据《合肥县志·人物志》中载:“张梅、祝、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猝)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初,母病疮甚重,梅吮之得愈。”后人为纪念张姓三孝子,把三孝口至大西门这条街,叫做三孝子街。《合肥县志·祠祀志》又载:“三孝子祠,在前大街。祠明孝子张梅、汤鼎、朱世藩。”因当年三孝子街和三孝子祠均在三孝口附近,故人们习惯称此十字路口为三孝口。
就三孝口地名来历,民间亦有传说虽于志书记载在细节上有区别,但基本内容所述相近。
传昔日在合肥城大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老母年逾古稀,其膝下三子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照顾好老母,三子轮流陪伴,精心守护而不轻离左右。话说有一年,老母不幸罹患痈疽,脓血不止。三子为减轻老母病苦,轮番用嘴吸吮脓血止痛,为使老母早日病愈,三子更是四处寻访名医、偏方。但苦于老母所患之疾在当时尚无治愈良方,三子又只得转而进寺烧香,祈求佛菩萨能护佑老母。
一日,三子于上香寺庙前偶遇一算卦先生,当是病急乱投医,三子将母患以实情相询,望能得到指点。算卦先生听说后亦感无法救治,但见其三人苦心也不想直言,便托词:“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汁不可”。此原为算卦先生臆造之词,以示其母病无所医。可此三子竟不解语意,信以为真,于佛前跪拜许愿后各自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带回家中熬成肉汁喂其老母。三番五次,办法用尽也终未能挽救老母性命,竟至寿终。老母故亡后,三子更是变卖家产,购得上好寿棺,以期为老母风光料理后事。
话分两头,相传当年西门街心路下埋藏着仙人留下的一块红糙石磙,如将其背缚于身,再绕大蜀山三周,便可开蜀山之门而取蜀山中所藏奇珍异宝。但又传所埋之石磙若非善取,则易招天火之劫,故从未有人敢轻举妄动。不想这一传说却偏被城内一好逸恶劳的无赖惦记上,因其终日嗜赌欠下赌债一时无以归还,便异想天开欲掘此红糙石磙开蜀山宝藏。一日,其乘夜深人静, 更夫巡更过后,就传说所述悄悄地来到西门街心,挖取红糙石磙。孰料果真在街心下掏得一石磙,无赖便将石磙背缚身上径直奔向蜀山取宝,可是他实在贪婪,取得一袋珍宝后还欲再度入山,这时只见天崩地裂,竟将无赖与其身上所缚红糙石磙一起陷入山隙。于此同时又见蜀山上天火骤起,一直烧向城中,将埋藏红糙石磙的西门大街烧成一片火海,眼看火势愈烧愈旺就烧到那三孝子之家。那三兄弟正在家中守灵,忽见大火来袭,眼见老母棺柩一时不及移动即遭火焚。为护卫棺柩,三兄弟竟以身伏于棺上,誓与棺柩同存亡。说来当是三孝子伏棺虔诚之举感动上苍,大火竟跳过其家,火后再看整个西门大街尽已烧成一片灰烬,而唯独三孝子家房屋完好无损,城内百姓便将神奇事迹口口相传。后来三孝子所居之地的西门大街(今金寨路至环城西路段)、前大街(今宿州路至金寨路段)、德胜门大街(今环城路至长江路段)、横街(今博物馆至长江路段)相交会的路口便被成为“三孝口”了,后来三孝口更被当做标志性地名常挂在合肥人口边,它更是见证了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发展和变迁。
解放前三孝口一带,多为平房,街道狭窄。建国后于 1950 年开始拓宽街道,至 1955 年先后定名长江路、金寨路,周边才逐渐盖起了楼房。上世纪 70 年代的三孝口是仅次于淮河路、十字街、安庆路的商业繁荣地带。上世纪 80 年代,三孝口东北有红旗大楼、市机电公司,东南有省劳动局大楼、七桂塘市场,西北有红旗百货大楼、科教书店、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南有四联大楼、光明电影院,三孝口商圈随之崛起,到 90 年代初期时三孝口更一度曾取代四牌楼成为合肥市商业的中心地位。如今三孝口以 CBD 中央广场、五星电器、女人街、城隍庙市场、科教书店、光明影都为核心,包括三里庵家乐福正逐步向大三孝口商圈挺进。
1993 年三孝口修建了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当时跨径最大的一座人行天桥,站在桥上展望合肥长江路和金寨路并留影,成为时人至今的记忆。
三孝口这个曾繁华千年的老城区地标,承载了太多有关合肥这个城市的印记,使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三孝口不会一成不变,但它将一如既往的成为合肥人心中的地理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