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疼我,妈妈你为什么不疼我?”这是《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在母亲指责说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他爸爸和邻居身上时的反驳。
剧中的男主凌霄在9岁时被母亲抛弃,然后又在18岁时,开始又被母亲道德绑架在了身边。
凌霄形容母亲是黑洞,回吞噬靠近身边的所有事物。
这个形容既显示了作为子女无力反抗的无奈,又说明了作为母亲陈婷对子女带来的深深伤害。
年轻时的陈婷,自己出去打麻将把幼小的凌霄和妹妹锁在了家中。妹妹吃核桃被卡,因出不去窒息而死。陈婷为逃避内心自责,把全部责任都推倒了凌霄与他爸爸身上,百般折磨身边的亲人。最后离婚抛下孩子远嫁海外。后因发生车祸,丈夫去世,自己瘫痪。长大的凌霄去照顾,4年后生活已能自理的陈婷,却又不放儿子离开。又作闹强行留住了凌霄。
为此凌霄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整宿失眠。明知儿子出现了问题,自私的陈婷却选择了无视,相信了儿子表面的说辞,把吃抗抑郁和安定说成了维生素。依旧不断自私地去索取儿子的爱。
陈婷的表现,用阿德勒的心理学分析来看,就是内心充满强烈的自卑情节和不安全感。她为了逃避自己内心的谴责与枷锁,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他人(凌霄爸爸及李海潮一家)。她内心没有爱,没有温暖,也缺乏去改变现状的勇气,她憎恨充满温情的前夫与海潮一家,在她眼中,这些都是“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已失去能力去爱与付出,只能靠一味地去索取儿子的爱与温暖。
但索取来的是真的爱是真的“爱”么?她心里知道没有,但留住了儿子的身体在身边,也好与放儿子远离自己。哪怕女儿小橙子临近高三,也置之度外,仍是自私选择了留在儿子身边居住。
凌霄说作为子女的他们没办法,只能忍受母亲带来的伤害,但李尖尖不能。所以百般隐忍的凌霄第一次反驳了陈婷,也就有前面的问话:为何不疼他?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问题行为的目的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称赞的要求
第二阶段 引起关注
第三阶段 权力争斗
第四阶段 复仇阶段
第五阶段 证明无能
陈婷为了显示在儿子心中的存在感,只能用各种伤害他的手段来引起孩子的注意,抢夺儿子内心对前夫与李海潮家人这些“外人”的爱。但种种做法在儿子凌霄那没能引起陈婷想看到的任何“回应”,于是变本加厉,手段升级。直接进入自己内心的“复仇阶段”。告诉女儿,“外人”都是心怀不轨。
身处沼泽,呆的越久,陷的越深。陈婷就是身处沼泽里的人,自己不想上岸,也看不得他人在岸上,想法设法把岸上的一切人都拉入到沼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