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当人们对自己的结论没把握的时候,会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避免他人注意到自己的结论其实并没有充分的理由。
这时候有两种转移方式,一是转移到不同话题上去,二是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去。
1、转移到不同话题
比如有人质疑某作家"洗稿",这时候作家回答:“我发现大家对文章的著作权非常关心,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想要告诉大家,著作权保障的是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
这样的回答,看似和主题相关,但实际上回答的根本不是原来提出的问题"是否洗稿",而是引到了“著作权是什么"。
这就是转移话题谬误,它是指从原来的话题转移,到另一个看起来和原话题相关但其实不同的话题,想要以此回避回答,或者是掩盖自己观点的薄弱。
另外,除了直接将话题进行更换,还有另一种变相转移话题的情况,比如:你以身体不适拒绝喝酒,其他人不乐意了,说:“你不喝酒就是看不起我们咯?” 这里就是把"不能喝酒"解读为“看不起人“。
这种情况下,表面看起来对方没有转移话题,但实际上,他对你的立场进行了歪曲和夸大,就像是树立一个错漏百出的 "稻草人”,然后再去攻击、反驳这个稻草人,这种通过歪曲观点、企图改变话题焦点的情况,被称之为稻草人谬误。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发现讨论的话题和焦点已经被转移,就可以及时地纠正,减少无效的沟通和争论。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应对这两个转移我们注意力的谬误。
1.1 如何识别转移话题谬误?
很多时候,话题的转移会比较隐蔽,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识别出转移话题谬误呢?主要可以通过牢记真正论题、检查是否正面回答问题,以及检查理由是否相关这三个方法进行识别。
- 1)首先要牢记真正的论题。
例如,之前外界质疑华为是否在逼迫34岁以上老员工辞职。任正非的回应是:“网上传有员工34岁要退休,不知谁来给他们支付退休金?30多岁年轻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 1)首先要牢记真正的论题。
例如,之前外界质疑华为是否在逼迫34岁以上老员工辞职。任正非的回应是:“网上传有员工34岁要退休,不知谁来给他们支付退休金?30多岁年轻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这时候我们要清晰地记住,正在讨论的问题是"华为是否采取了清退措施"。
- 2)其次,检查对方是否回答了提问者提出的问题。
还是前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任正非其实并没有正面回答"华为是否采取了清退措施",而是把问题转移到"年轻人不能不努力”上面。这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对方正在转移话题了。
- 3)最后,如果对方回答了问题,还可以检查论证的理由是否和主题相关。
在工作中,有一些情况是结论的理由偏离了主题但是不自知的。
比如上司说:“你提议的方案,我认为不符合公司近期的发展规划,所以不予批准。”
这时你回答:“但是有很多同行公司都在用,而且效果都很好呀,用这个方案还可以节省我们的经费呢。”
这时的主题并不是“这个方案有什么优点",而是“对公司的现状是否适合",如果没有意识到主题已经发生了偏离,很可能会增加很多无效的沟通。
1.2 如何应对转移话题谬误?
那么出现了转移话题谬误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其实大多情况下,话题的转移是无意间发生的,所以如果只是直接说 "你在转移话题",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因为对方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跑题了。所以我们可以顺着对方的话委婉地进行提醒,比如:
- “你说得也有道理,话说回来...
- “你说的我明白了,那么对于刚刚.....的话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当对方意识到话题已经发生了偏移,就可以回到原来的主题重新进行讨论了。
2、稻草人谬误
2.1 如何识别稻草人谬误?
那么除了直接将话题进行转移之外,将他人的观点进行歪曲和夸大,最终改变话题焦点的情况也很常见,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稻草人谬误啦。
了解常见的稻草人谬误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进行识别,避免掉进陷阱。常见的稻草人谬误包括歪曲原意、结果弯张化两种形式。
- 首先是歪曲原意。
比如有的人会说:“进化论太可笑了,居然说人类是由猩猩进化来的。
这就是一种曲解,因为进化论只是说人类和猩猩有共同的祖先。
- 其次是将观点夸张化的情况。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我不同意缩减推广预算,按照你的意思,公司就不要对外宣传了?
这段话中,就是通过将 "缩减预算" 的程度进行夸大为“完全不对外宣传",并且对这个夸张后的观点进行质疑,也就是攻击这个自己树立起来的稻草人。
2.2 如何应对稻草人谬误?
那么,当我们发现稻草人谬误时,可以通过终止歪曲后的话题,并且重新澄清观点的方式来进行应对。
当对方歪曲、夸大了你的观点,要注意避免在歪曲后的话题上继续讨论问题,比如你说:“接下来我们需要开始大型推广。” 接着遺到对方质疑说:“只做推广是不打算提高产品质量了?”
这时不要继续陷入"有没有打算提高产品质量” 这方面的讨论,可以重新澄清大型推广的意义,说明具体的安排,比如会安排多少资源、精力在推广上面,从而说明这个歪曲理解的情况是不符合事实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原本讨论的话题发生了偏移时,只要清晰地指出真正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并且让讨论回到正题,就不会陷入无效的沟通了。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