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穷的时候是2014年6月~2015年6月。
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济南拿着每个月1500块的薪水,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五险一金是什么东西;
在“霞侣市街”租了一个每个月两三百块钱的又小又老的房子,房子大概8平米,就一张床,一个柜子,每次去卫生间要从三楼下去出门走个50米。冬天天冷了就不愿意出去,所以。。。有些像我一样悲催过的男同胞应该都知道为什么平时的啤酒瓶子、矿泉水瓶子什么的都要攒着;
夏天很热的时候需要洗澡,洗澡的唯一途径就是给房东交两块钱,去二楼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只有一个喷头的“浴室”;
一年时间里我就买过三身衣服,平均单价应该不超过150;
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不到半小时,那时候傻,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大冬天的就穿条牛仔裤踩着单车顶着刺骨的寒风,结果从那年冬天后落下病根,现在才刚入秋呢膝盖就开始疼了;
三餐吃着每顿不超过15块钱的饭。多数时候是买两个菜(6~8元)两个馒头(1元)加一瓶两块五的啤酒;
并没有任何朋友。虽然也和之前大学里关系好的几个朋友聚过几次,但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每天晚上下班回去我能干的事情就两件,一个是看《银魂》,一个是随便写点儿东西。
我现在仍旧清楚的记得,很多个周末我坐在床上,无聊的透过窗户望向外面的风景。因为窗户外面只有两三栋同样老旧的居民楼,远处的天空没有任何的映衬,只剩下比整个周末只能窝在家里的我还要无聊的无聊。
那扇窗户还挺有意思的。它是由六块玻璃组成,但是很不幸,下面的两块玻璃没有了,夏天的时候还好,还挺凉快;
但到了秋天,一到晚上寒风顺着俩空窗呼呼的往房里吹,直接瞬间将我冻成傻逼。
后来我是向房东要了两块玻璃,从外面搬了六七块砖将玻璃抵住,然后从外面捡了一床别人不用的被子挂了起来将整个窗户给遮住。
冬天快到了的时候,我为了省钱,就又从外面捡了三床被子,两个铺在床单下,一个放在我自己的被子上。
现在觉得自己当初挺寒碜的,也不知道脏净,像乞丐一样捡了别人的东西就拿来用。
但当时完全对这没什么概念,就觉得自己能省点儿钱挺好的。
那一年时间里我换了三次工作,第一次做了两周,第二次两个月,第三次就一直做到最后了。
每次都是做销售。
那时候我不记得自己是从哪里被忽悠的,理所当然的抱持着“做销售是最锻炼人的!百分之六十的公司CEO都是销售出身”的认知,开始激情万丈的投简历找工作。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我忽然觉得有点儿惊讶。
原来我也曾对生活抱有那么高的热情和信心过!原来我也有过理想,我也想过要“干一番大事业”,我也曾有过那么强烈的欲望啊!
虽然这种信心和激情,只经过短暂的两周初入职场的磨练就完全被消磨干净了。
我还记得那是家挺大的公司,人不少,做卖400电话的业务。
入职后才知道那天给我面试的是他们公司老板。他们老板好像还比较欣赏我。我觉得是因为我那时候刚出校门,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很有信心的将牛逼吹得嘣嘣响,什么我一定要月入过万啦,一年当经理啦之类的。
工作的前三四天我还是保持着饱满的激情的。
但随着逐渐的发现卧槽才入职两三天就不断有同期离职啊!原来多数人上班时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好多人在糊弄啊!早会晚会有必要开的那么频繁吗???
最重要的是这第一份工作直接让我认清了销售的本质,就是“忽悠”。
可能是我有着一定的偏见,但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销售这份工作本身就是忽悠。
把原本没那么优质的产品包装吹捧成天下第一,把客户原本并不需要的产品通过话术和心理策略逼迫其掏钱,话净挑好的说、对客户可能承担的风险和损失刻意弱化甚至只字不提。
最令我恶心的是多数销售都有的一种技巧叫什么“逼单”。
现在我知道有不少从事销售职业的人赚的钱非常多,但这并不妨碍在我的价值观中“销售”是一份并不体面的工作。因为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
那既然我不喜欢这个职业为什么后来我后面两份工作还是做销售呢?
说实话,主要的原因我也不知道。
但次要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是因为“人以群分”。
后面这两件公司的老板都和我拥有一个同样的技能就是 嘴炮 ,俗称吹牛逼。
尤其是后面那家公司的老板,他何止是个人才,他简直是个人才!
不过毕竟过去是朋友,多的话我也不好说。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的这位前boss吹牛逼的功力深不可测。
可后来问题出在,他吹的牛逼把自己都给忽悠了。
因为他竟然认为自己真的像自己出的那么牛逼。于是一个传统行业的公司在0经验,0资源的情况下跨了360个行业要去折腾什么o2o,最后贴了不少钱和精力,结果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他那儿干了10个月,我的业务技能没怎么增长,反而“吹牛逼”这项我原本很厉害的技能严重退化了。因为我亲眼见证着吹牛逼是怎样把自己给诓了的,所以也逐渐意识到了脚踏实地最重要。
有时候我会觉得后悔。
现在回过头去看,那年我20岁,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但我没有在学校肆意的打游戏,没有尽情的去撩妹,没有抓紧大好时光和舍友们撸串大醉去KTV唱歌。
我没有童年,也没有青春。
你看当我去畅想趁着青春年华要做的事情时,就只能想到打游戏撩妹撸串唱歌。
这简直是一种像是在五百年前就植入了我祖辈的基因中、就是为了遗传给今天的我的骨子里的无趣。
我那时候喜欢看死涵,开开550这两个不知名的小写手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一遍遍在精神上享受到的,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高中时代的美好幻想。
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电脑没普及,多数人还很单纯,谈恋爱就是真的谈恋爱而不是打电话和网络聊天。
我骨子里是很怀旧的,这种怀旧不是因为我多么有情怀,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我畏惧新鲜事物,现在这个光怪陆离,瞬息万变的世界让我有一些恐惧,也让我觉得很复杂、很疲惫。
我喜欢简单、可预测、单纯、波澜不惊的生活。这种生活就像是在我上中学以前,放了学和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在麦地里奔跑,这就是整个世界。
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怀旧的呢?
应该是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的,2014年6月20日。经过了小半年的酝酿,那天我脑子一抽风,找辅导员办了休学。上午去找的下午就办完了,晚上就投简历,第二天就出去面试了。
其实那时候我是很懵逼的,我并没有真的反应过来,没做好休学的准备,我只是去找辅导员问一下这个事,他当时就很轻松写意的说:“好啊,那办手续吧。”
也许那时我设想里会有一番辅导员的开导与挽留,刚好再给我几天的时间慢慢接受这个事。但不曾想一切是那么的突如其来,我好像是浑浑噩噩的办好了休学手续、浑浑噩噩的出去求职、浑浑噩噩的面试、工作、跳槽,浑浑噩噩的去了杭州、西安,又浑浑噩噩的到了上海,浑浑噩噩的到现在我在写这些文字。
我尚未与生活的齿轮达成真正的契合,就一直再被生活带着走了。生活在不断前进,而我一直跟不上。所以我好像一直就解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像个旁观者。
所以虽然客观上看,我在2014~2015那一年确实很穷,但我并没有办法真正描绘出我当时的穷。
因为虽然我理智上知道“穷”是什么,可是我没办法从情绪和感受层面上表达出我那时的穷,我记不起一些细节,想不起一些事件,因为到现在我才发现:我对“穷富”这种事情完全无感。
我能够写出“当时要捡别人的被子盖,像个乞丐一样”,但其实我从不觉得那有什么丢脸的,到现在我也觉得那并没有什么。
所以虽然那时候很“穷”,当然现在也很穷,但我从没在意过穷这件事。
我一直很难以理解的是,有不少人会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添油加醋的描绘成无比重要的样子。
这可能是他们从小获得了足够多的重视,所以生活对他们而言就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值得好好享受的。
而我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重视,所以就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值一提,没必要去在乎。
而且从小穷惯了,一个月1500能活下去,一个月5000能活下去,一个月八九千也能活下去。而且好像不管我月薪多少,我总能攒下来一些钱,归根结底是因为我的物质欲望非常低,开销几乎也就只有房租和饮食这两个大头。
昨天我翻看了下好久不用的qq空间还感慨:绝大多数人动态下显示的手机都是iphone,而我混了三四年还是个红米Note4,并且已经用了一年半了。
前阵子倒是也有几天想买个iphone,当时盘算着iphone8刚上市会很贵,iphone6s好像评价挺好的,还能便宜一些,要不就买iphone6s吧;
然后又想,4.7英寸的虽然小一些,但是比5.5英寸的便宜很多呢!要不我就买个4.7英寸的;
但还是狠不下心:这一个小小的手机都要四千五百多……太贵了……
犹豫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没舍得买。
所以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我最穷的时候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只是2014~2015月薪只有1500的那一年,而是我一直来都很穷。
从我和村子里的小孩子一起玩总被排斥,从我被亲戚的小孩欺负,从我小的时候从没买过新衣服、都是穿亲戚家比我大的孩子剩下来的衣服时起,就决定了我一直很“穷”。
不过其实穷惯了也有穷惯了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一个人存活于世需要的东西其实远比广告和互联网软文里宣传的要少,而且是少得多。
贫穷令我更加的了解了自己,让我清楚自己不需要哪些东西。
现在的米线都要三四十一份,但我吃过最好吃的米线是霞侣市街边那家20块一份、给料很足的;
韩国街这边的炒饭要45元,但我吃过最好吃的炒饭依旧是我住在霞侣市街时楼下那家大妈做的韭菜虾皮蛋炒饭;
虽然这些年来租的房子有大有小,有好有坏,但是家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物品始终只有两样:床,和笔记本。床用来休息,笔记本用来工作和娱乐。
其实想想,我这样一种性格和思想,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意味着一种彻底的平庸。
那些在人类社会中“不平庸”的人通常都是有着大的抱负和欲望,像我这种没有什么欲望的人,大概也意味着不会有什么成就。
想通这一点之后,感觉心里舒服了一些。因为接受了自己是庸人这个事实,也就没有了想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幻想所带来的折磨。
所以对我来说,可能我现在所过的生活就已经是我的理想生活了。
有吃的,有住的,有时间写作和思考,穷还是不穷,无所屌谓。
就这样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