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缩写HTTP),属于OSI模型中的应用层协议。
概述
HTTP是基于传输层的TCP/IP通信协议来传递数据;
客户端发起一个HTTP请求到服务端上的指定端口(默认80):
1.客户端:为用户代理程序(User Agent)
2.服务器:存储着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片等,称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
3.中间层: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之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服务器、网关。
工作原理
HTTP采用了请求/应答模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报文,包含请求方法、URL、协议版本、请求头部、请求数据。服务器以一个状态行作为响应,响应的内容包括协议的版本、成功或者错误代码、服务器信息、响应头部和响应数据。
HTTP请求响应步骤:
1.客户端连接到Web服务器:
一个HTTP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与Web服务器的HTTP端口(默认为80)建立一个TCP套接字连接。
2.发送HTTP请求
通过TCP套接字,客户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文本的请求报文,一个请求报文由请求行、请求头部、空行和请求数据4部分组成
3.服务器接受请求并返回HTTP响应
Web服务器解析请求,定位请求资源。服务器将资源写到TCP套接字,由客户端读取。一个响应由状态行、响应头部、空行和响应数据4部分组成。
4.释放连接TCP连接
若connection 模式为close,则服务器主动关闭TCP连接,客户端被动关闭连接,释放TCP连接;若connection 模式为keepalive,则该连接会保持一段时间,在该时间内可以继续接收请求。
5.客户端浏览器解析HTML内容(使用浏览完访问网页的话)
客户端浏览器首先解析状态行,查看表明请求是否成功的状态代码。然后解析每一个响应头,响应头告知以下为若干字节的HTML文档和文档的字符集。客户端浏览器读取响应数据HTML,根据HTML的语法对其进行格式化,并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
例如: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URL,按下回车之后会经历以下流程:
1.浏览器向 DNS 服务器请求解析该 URL 中的域名所对应的 IP 地址;
2.解析出 IP 地址后,根据该 IP 地址和默认端口 80,和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3.浏览器发出读取文件(URL 中域名后面部分对应的文件)的HTTP 请求,该请求报文作为 TCP 三次握手的第三个报文的数据发送给服务器;
4.服务器对浏览器请求作出响应,并把对应的 html 文本发送给浏览器;
5.释放 TCP连接;
6.浏览器将该 html 文本并显示内容
请求/响应模式
HTTP协议规定,请求从客户端发出,最后服务器端响应该请求并 返回。换句话说,肯定是先从客户端开始建立通信的,服务器端在没有接收到请求之前不会发送响应。
无状态保存
HTTP是一种不保存状态,即无状态(stateless)协议。HTTP协议 自身不对请求和响应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保存。也就是说在HTTP这个级别,协议对于发送过的请求或响应都不做持久化处理。
使用HTTP协议,每当有新的请求发送时,就会有对应的新响应产 生。协议本身并不保留之前一切的请求或响应报文的信息。这是为了更快地处理大量事务,确保协议的可伸缩性,而特意把HTTP协议设计成如此简单的。可是,随着Web的不断发展,因无状态而导致业务处理变得棘手的情况增多了。比如,用户登录到一家购物网站,即使他跳转到该站的其他页面后,也需要能继续保持登录状态。针对这个实例,网站为了能够掌握是谁送出的请求,需要保存用户的状态。HTTP/1.1虽然是无状态协议,但为了实现期望的保持状态功能,,于是引入了Cookie技术。有了Cookie再用HTTP协议通信,就可以管 理状态了。
无连接
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并且可以提高并发性能,不能和每个用户建立长久的连接,请求一次相应一次,服务端和客户端就中断了。但是无连接有两种方式,早期的http协议是一个请求一个响应之后,直接就断开了,但是现在的http协议1.1版本不是直接就断开了,而是等几秒钟,这几秒钟是等什么呢,等着用户有后续的操作,如果用户在这几秒钟之内有新的请求,那么还是通过之前的连接通道来收发消息,如果过了这几秒钟用户没有发送新的请求,那么就会断开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短时间内建立连接的次数,因为建立连接也是耗时的,默认的好像是3秒中现在,但是这个时间是可以通过咱们后端的代码来调整的,自己网站根据自己网站用户的行为来分析统计出一个最优的等待时间。
HTTP请求方法
HTTP/1.1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也叫“动作”)来以不同方式操作指定的资源:
GET:
向指定的资源发出“显示”请求。使用GET方法应该只用在读取数据,而不应当被用于产生“副作用”的操作中,例如在Web Application中。其中一个原因是GET可能会被网络蜘蛛等随意访问。
HEAD:
与GET方法一样,都是向服务器发出指定资源的请求。只不过服务器将不传回资源的本文部分。它的好处在于,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必传输全部内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其中“关于该资源的信息”(元信息或称元数据)。
POST: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请求服务器进行处理(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本文中。这个请求可能会创建新的资源或修改现有资源,或二者皆有。
PUT:
向指定资源位置上传其最新内容。
DELETE:
请求服务器删除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
TRACE: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OPTIONS:
这个方法可使服务器传回该资源所支持的所有HTTP请求方法。用'*'来代替资源名称,向Web服务器发送OPTIONS请求,可以测试服务器功能是否正常运作。
CONNECT: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通常用于SSL加密服务器的链接(经由非加密的HTTP代理服务器)。
GET和POST区别
GET 请求通常用于查询、获取数据,而 POST 请求则用于发送数据,除了用途上的区别,它们还有以下这些不同:
1.GET请求可以被缓存,可以被收藏为书签,但 POST 不行。
2.GET请求会保留在浏览器的历史记录中,POST 不会。
3.GET请求的长度有限制(不同的浏览器不一样,大约在几 Kb 左右),URL 的数据类型只能是 ASCII 字符,POST请求没有限制。
4.GET请求的参数在 URL 中,因此绝不能用 GET 请求传输敏感数据。POST 请求数据则写在 HTTP 的请求头中,安全性略高于 GET 请求。
注意:
1.方法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当某个请求所针对的资源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服务器应当返回状态码405(Method Not Allowed),当服务器不认识或者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应当返回状态码501(Not Implemented)。
2.HTTP服务器至少应该实现GET和HEAD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可选的。当然,所有的方法支持的实现都应当匹配下述的方法各自的语义定义。此外,除了上述方法,特定的HTTP服务器还能够扩展自定义的方法。例如PATCH(由 RFC 5789 指定的方法)用于将局部修改应用到资源。
状态码
所有HTTP响应的第一行都是状态行,依次是当前HTTP版本号,3位数字组成的状态代码,以及描述状态的短语,彼此由空格分隔。
状态代码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当前响应的类型:
1xx,消息:请求已被服务器接收,继续处理
2xx,成功:请求已成功被服务器接收、理解、并接受
3xx,重定向:需要后续操作才能完成这一请求
4xx,请求错误:请求含有词法错误或者无法被执行
5xx,服务器错误:服务器在处理某个正确请求时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