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往下翻)
先说说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整体印象:在电影院的两个小时还是挺爽的,燃点泪点笑点俱全,讲了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
导演对社会主义兄弟情的理解很深入,又好嗑又不会被禁,不知道大家吃不吃,反正敖丙说“你是我唯一的朋友”的时候我听见前排传来了不加掩饰的y笑声。哪吒小时候虽然丑了点,但敖丙超帅超可爱的!配音也苏里苏气。
细节的精致程度和画面美感逊《白蛇:缘起》一截,但是打斗部分流畅刺激,可以说相当精彩了。特别拉分的是里面设置的笑点实在格调不高,感觉和《十万个冷笑话》维持在一个水准。
目前豆瓣评分8.7,我觉得这算是我国观众对国漫的纵容了吧,有点虚高,7.8还差不多。不过值得一看,尤其适合在大荧幕上看。
以下是正文
关于主旨:“打破人心中的成见”、“我命由我不由天”
说实话,听到这句据说踩了无数观众燃点的宣言之后,我忽的从激烈的动作场面里跳了出来。觉得有点尴尬,这也是我个人认为影片最大的败笔。作为整个影片的主旨,“我命由我不由天”在父亲李靖对儿子哪吒的开导中第一次出现,最终在高潮部分由哪吒大喊出来二次点题。来,听听,这是不是有点熟悉,简直颇有小学记叙文的遗风。
我的不满有两点。
第一点相对次要:主旨是内容的凝华和导向。藏在幕后,可以;端上台面,也没错。关键是每一处情节设定,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要明里暗里地指向它,这才是主旨。整个影片被大篇幅的打戏拆的七七八八,再被父子母子情、社会主义兄弟情分去一些,屎尿屁笑点、整蛊搞怪分去一些,体现主旨的细节完全被淹没了。观众注意力分散,就算前前后后有衔接也看不到了。最后单摆浮搁把口号往那一戳,我不买账。
不错,叛逆、不服输、与天争命很燃,话也说得很漂亮,但是我们想看到的,不只是喊口号而已。我认为观众的观影期待,也不应该喊个口号就得到满足。
第二点则是这篇观后感主要想说的:反叛,可以说是诸多版本哪吒故事里公认的精神内核了(除了小时候看的《哪吒传奇》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也一样。但是和原著《封神演义》、79版《哪吒闹海》不同的是,本片删去了一个重要情节: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李靖夫妇和哪吒之间被改成了父(母)子情深的戏码,大大削弱矛盾,自然“反叛父母、反叛肉身”就无从谈起了。取而代之,导演想用“反叛成见”“反叛天命”以及大事化小地用青春期少年式的“叛逆”行为来诠释反叛。
民族的故事和人物流传长久,在不同的时代得到不同的反馈,形成了故事新编,故事再编,都属寻常。像四大名著的水浒三国,就已经是民间传说无数次脱胎后的成果。《大圣归来》作为一部面向小观众的动画电影,也把唐僧改成小江流儿,和孙悟空的关系由师徒改为朋友。可问题是,一个故事、一个形象从口口相传到搬上书本,上戏台,上评书册子,上小荧幕,上大荧幕,新故事新人层出不穷,偏要老故事老人一遍遍刷绿漆,为的是什么?
当然首先是它们有庞大的群众根基,人物深入人心;或者经过历代打磨,设计精致完整。这些且先按下不提。剩下还有一点,就是曾经让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听众鼓掌称快的东西,依旧能让今天的观众热血沸腾,这可能就是所谓“内涵”“精神”。对于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是情;对于水浒是义;对于三国、岳飞传、杨家将是忠(这个概括一定不完整可能还不准确,轻喷);而对于哪吒和孙猴子,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造反精神。
因此,至尊宝和紫霞仙子期限一万年的爱情或者哪吒空手接白刃可以当做一个番外、节外生枝,但却无法脱离原先的故事存在,也不会有下一代衍生作品,绝后了。之后若有翻拍,致敬的榜单、参照的模本也不会是它。
那么,依然以反叛为核心,但是没有闹海,没有自刎,没有重塑肉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呢?有成为经典的资格么?
就我个人来讲,从影院出来的时候,回味的是敖丙的美貌,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因为电影对于反叛的表现,就是哪吒放大招,不具备余韵绵长的高度。
反观明代《封神演义》的哪吒,尽管他着实三观不正,所作所为堪称丧心病狂,没有一毫米的洗白余地,但是有一段描写还是给人以很大的触动:
“乃对敖光曰:‘……我今日剖腹剔肠,剜骨肉还於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
“四海龙王便放了李靖夫妇,哪吒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後自剖其腹,刳肠剔骨,散了叁魂七魄,一命归泉。”
“哪吒又把剖腹刳肠之事与他说:‘已将骨肉还他了,我与他无干,还有甚麽父亲之情?’”
与别人聊到哪吒,对方觉得这样的举动太残忍,由此可见哪吒是个十足的妖怪。
可细细一品,我倒觉得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说某些时代家庭的稳定依赖于父权,依赖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依赖于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服从顺应;那么父权的合理存在则依赖于“物质基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的每一根头发,每一寸肉,每一根骨,每一滴血都是我赐予你的,你也就是我的,你又怎么可以忤逆我?
于是《封神演义》里,作者让哪吒把骨肉血脉一一剔去,正是为了受之父母,还之父母。好,既然你这么说,那我把每一根头发扯下来,每一寸肉刮下来,每一根骨剔干净,每一滴血洒在你面前!如果是可鄙的肉身囚禁我无法自由,那我就把它一刀一刀劈下,恨不得能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我一命归泉,从今往后,没有父子。
又是狠又是痛。
残忍被赋予了意义,变成了富有张力的艺术。
(这里没有找到插图)
由此改编的79版《哪吒闹海》中,哪吒自刎的情节也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幼小的小可爱们留下了一小片心理阴影)
其实这样看来,《魔童转世》也的确不需要这样的情节。第一怕吓着小朋友,第二我们也不再生活于崇尚父权的时代,没必要了。把哪吒的形象刻画得像当下家长普遍头疼的青春期少年,也理所当然。
然而旧坛新酒,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或许是作为观众的我太过苛刻,或许是故事还需琢磨才能把主题体现的更深刻,或许是国漫完全成长还需要我们继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