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手工教室飘着彩纸和胶水的味道,我牵着两个小家伙的手踏进去时,里面已经炸开了锅。穿碎花裙的老师正举着卡纸示范:“看,这样折一下,小兔子的耳朵就竖起来啦!”
大宝立刻挣脱我的手,扑到桌前抢过一张橙色卡纸,嘴里嚷嚷着“我要做老虎”,结果剪刀“咔嚓”一下剪歪了耳朵,急得鼻尖冒汗。小宝则踮着脚,小手抓着蜡笔在纸上乱涂,声称要给小熊画一件“彩虹铠甲”,颜料溅到脸颊上也不在意,笑得像只偷喝了蜜的小松鼠。
旁边的妈妈们忙着给孩子擦手,我却被角落里的场景暖到——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把自己的橡皮泥分给没带材料的小男孩,两人头碰头捏着不成形的星星,嘴里碎碎念着“要给星星加翅膀”。
老师走过来,递给我一把安全剪刀:“来试试?”我刚拿起蓝色卡纸,大宝突然举着歪歪扭扭的老虎头冲过来:“妈妈你看!它会咬坏人!”小宝也举着画得一团糟的纸,奶声奶气:“我的小熊会飞!”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们沾满胶水和颜料的小手上,落在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灵气的作品上。原来手工课的意义从不在成品多精致,而在孩子眼里闪烁的光,和他们用小手创造世界时,那份不加修饰的认真与欢喜。
下课铃响时,大宝把“老虎头”别在胸前,小宝死死抱着画满涂鸦的纸不肯放。我牵着他们往外走,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老师再见”,空气里仿佛还飘着童趣的甜味,让人忍不住想把这瞬间悄悄藏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