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1999年7月的一天,《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釆访了沙家浜,他对我说:"宣传一个地方,应该把最响亮的名字打出去,例如沙家浜啦,阿庆嫂啦!″果然,几天以后,《人民日报》副版上出现了一幅照片,照片的说明仅用了七个字,"在阿庆嫂的故乡″。他的这幅照片提醒了我,于是,我的第二本作品集《在阿庆嫂的故乡》就幸运而生,她将与我上一年出版的《沙家浜人》起着互补的作用,成为不可分割的姐妹篇。
因为当时我还兼任镇政府的通讯员,接触更多的是现代的企业家、实干家,所以,这本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报告文学。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水乡风情,精选了14篇散文;第二辑人物写真,收录了8篇报告文学;第三辑史事钩沉,整理了13篇文史之类的文章。
常熟市教委语文教研室副主任、《小荷》中学版编辑陶祖寅老师作序。正如他在序言中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沙家浜,为徐耀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他也紧紧依托这块"根据地",专心致志而不是见异思迁地去发现、思考、开掘,终于形成了丰富多采的作品。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其重要的写作经验,也展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成功之路。
这本书于2001年1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共16万字。也许书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爱猎奇的读者争相购买,常熟新华书店仅销售了一个月,至今我只保留了一本,仅存孤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