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说:
“我爹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做好自己,对得起天地,对得起众生。
这是传统习武之人的三重境界。
02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是禅宗的三种境界。
- 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尘世外物界。
- 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
- 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万法随缘。
03
还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对佛教“空”这一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
-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不知道禅为何物,即使就在你身边,也无从下手。
-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初窥门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边有草叶。
-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大师境界,无相,世界为“一”。
第一境是苦苦寻觅,第二境是似有所悟,第三境是顿悟永恒。
04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追,二痴,三明, 道尽了人生滋味。
05
南怀瑾说,9个字即可读懂儒释道: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 儒家:拿得起
“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儒家不排斥人的需要,及对需要的追求,是人就有需要,有欲望,满足这些需求,就要去拿。所以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三个字“拿得起”。
- 佛家:放得下
佛家和儒家相反,是一种追求出世的哲学,讲究清净。正如《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佛家的思想,三个字可概括为“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 道家: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