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以载道。我们要明道,就要知晓文。因此,读经典需要通过文字来解读,其中深意往往都蕴含在文字背后。中国的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很注重形义之间的联系,因此,读经典或者理解中国文化深意是需要从文字形部结构和声部结构及其联系中去寻找灵感。本文以刘力红老师举例中的“味”来解其中意。
“味”是一个口字部首,一个未字声部组成。从部首来看,“味”需要入口,是由口腔去感觉的。这个是比较直观的,容易感觉到,容易理解。
对于声部的“未”字,我们从中医、中国文化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如下: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西南方,西南这个位置在无形中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坤卦,在五藏中属脾。而脾开窍于口,可知五味。也就是说在身体里,脾主味啊!这样可以直接感知出来,把人的脾主味这个生理联系讲明白了。
当然,我们进一步思考,味属西南,属土,属长夏。这个关联关系有何深意?什么东西在西南?在长夏?在土里?什么味是这样的?食物有味,药物有味,有味的食物药物产于西南?肥沃的土地?成熟于长夏?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有的。我国西南有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土地肥沃,是自古以来的粮食和草药盛产之地,且大多成熟于长夏,因此,自然多味。
这个“味”字我们用了多少代?我们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原委。真可谓,用“味”而不知其中“味”。若要知其中深意,需要做的就是如此返璞归真,寻到部首、声部,从文字的缘起去找寻埋没的含义,复原其阳与阴及其之间的联系,便可以直达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