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分享

今天组织读书分享,95后同事小吕分享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将她的手稿与友们共享,以期共同进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对小镇的一次次冲击。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阻碍。

百年孤独出版于1967年,书中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在与表妹结婚后带领朋友一起开拓了新村庄“马孔多”,并生下两个儿子 一个女儿,大儿子叫阿尔卡迪奥,小儿子叫奥雷里亚诺,后来随着村庄的稳定发展,重复命名变成了一种传统,这两个儿子的名字被后代不断继承使用,这就导致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男性,几十个人,共用着这么两个名字,这个家族在百年奋斗中经历过饥饿与富足,动荡与稳定,兴盛与衰败,故事即将结束时,第五代和第六代的最后两位成员因爱乱伦,生下了第七代长着猪尾巴的继承人,而七代继承人,在襁褓中就被蚂蚁吃掉了,这时唯一还活在世上的六代奥雷里亚诺从羊皮卷中破译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纸上赫然写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奥雷里亚诺知道随着自己的老去,这个没有出路的家族,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他们的故事永远永远不会再重复。

作者马尔克斯为什么要写下如此荒诞的一段家族史,那些重复的人名和魔幻的故事究竟在诉说什么,大胆的分析一下,《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有三种。

一种是个体的孤独,第二种是历史的孤独,第三种是全人类的孤独。首先个体的孤独要从重复命名说起,作品中的第一代女主人曾断言:所有继承先辈姓名的人,一定会迎接相同的命运,所以这个家族的悲剧代代循环,不可更改,但极易混淆的人物关系让读者很难关照到每一代人具体人物的故事。在家族命运前个体被掩盖了,但其实姓名的重复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新力量的复活,每一代的阿尔卡迪奥和奥雷里亚诺都没有重复上一代的生活轨迹,在七代男性中,有土地开拓者,军人,商人,投机者,工人等等身份,这种复活就是个体的孤独,因为他们都在探索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但这种复活也是悲剧命运最核心的悲剧,那就是:我极力挣扎向四面八方进军,但马孔多没有一条可以走通的新路,一切都是徒劳的进取。

第二种孤独是历史的孤独,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亲眼见证了拉丁美洲的苦难,他说读者所认为的魔幻,在拉丁美洲都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马孔多的历史就是拉丁美洲的历史。这片大陆的孤独源于她的富足,1971年,乌拉圭作者艾德华多-加拉亚诺 出版了一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拉丁美洲的过去,也剥开了西方文明的伪装,拉丁美中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大陆之一,但同样是人民最穷困的大陆之一,1492年,哥伦布首次踏上巴哈马海滩,带来了工艺,枪炮和疾病,这导致了美洲文明一夜衰落,当地土著近一半死于屠杀和传染病。剩下的则是被卖往欧洲或驱赶至还未开发的地区,随后,西方强盗在这片西方大陆上开展了三次毁灭性掠夺。第一次是金银掠夺,殖民者炸开金山、挖空银矿把美洲的财富送进贵族的腰包,这些财富又通过商品进出口贸易养育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在贵金属挖掘中,美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几个城市,惨遭洗劫,只留下空山废墟和百万印第安人的尸体。这些写满美洲辉煌历史的城市,在灾难之后沦为最贫穷、最落后、饥饿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之后“白色金子”甘蔗的成功种植又给这片土地带来第二次毁灭性打击,种植园经济兴起后,非洲的奴隶进入美洲,殖民者占用大量地皮种植香蕉,棉花、可可等备受欧洲青睐的商品。迫使美洲成为了单一原料产地,土地的过度使用和粮食用地的不足再度加剧了美洲的贫穷,等英国开启自由贸易后,美洲为换取粮食和商品,只能进一步依赖单一种植经济,被畸形的经济路线牢牢捆绑,丧失发展民族工业的机会。这也造成了继金银掠夺和土地掠夺后的第三次掠夺--经济掠夺。经济贸易之下,全民单一种植导致美洲工业落后,在商品和各类日用品上都需要依赖进口,他们用一块钱卖出种植原料,再用十块钱购进加工品,进出口价格的差距让美洲无力填补巨大的贸易窟窿,加上外部的恶意价格竞争,商品倾销,美洲陷入了资本主义的借贷怪圈,在国际金融组织的支配下,各国资本随意入侵,这导致美洲的民族工业和政治经济稍有变动就立马被各方势力打回原形。当然除了外部原因,美洲的土地分配、制度贫富差距也给这片土地的发展增添了阻碍。读完他们的历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绝望,那个时候的拉丁美洲没有出路也没有未来。这片新大陆割开的血管一直滋养着西方资本主义,在利益驱动下,白人永远不会让他们的伤口愈合。当我们了解了美洲的历史,再把目光收回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会发现,《血管》这本书,其实为《百年孤独》中的众多荒诞现象加上了注脚。比如布恩迪亚家族的养女丽贝卡,从小就有吃土的恶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这种行为非常荒唐,是一种魔幻写法,但《血管》中却记录了巴西儿童真实的吃土故事,吃土一方面是因为食物缺乏,另一方面是因为贫穷家庭的单一饮食中缺少矿盐,只能通过泥土补充,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窘境下的迫不得已,经过西方的渲染,成了他们口中劣等民族的天生恶习。除了吃土,丽贝卡还为马孔多带来了会传染人的失眠症,失眠症的后期症状是遗忘,拉丁美洲历史最让人痛心的一点就是人民的善忘,他们不仅忘了阿兹特克帝国,忘了三大文明,还忘记了殖民者的残忍掠夺,甚至选择主动打开大门依附对方,这种遗忘一部分是因为无知,另一部分是因为少数掌握财富的人别有用心,除了丽贝卡身上的隐喻,布恩迪亚家族的乱伦和羊皮卷上的预言也可以从历史方向去解释,这个家族起源于乱伦,同样也结束于乱伦,家族的短暂兴盛就像是早产的畸形儿,注定无法长大,而拉丁美洲的内部发展同样是畸形的。这里有最丰富的资源和最贫穷的人民,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奴隶制,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存在于一片大陆上,畸形孕育畸形,所谓的发展不过是恶性循环,而羊皮卷上说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正是造成拉丁美洲畸形的原因,过去西班牙的登陆捆住了美洲人探索工业发展的脚步,今天的资本入侵啃咬着美洲的血肉,布恩迪亚家族的出路在哪里,美洲的出路在哪里,马孔多今天还在下雨,但在此吃饱喝足的外乡人,并不会记得下雨的原因,提起马孔多,他们记忆模糊,但他们说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

百年孤独中的第三种孤独是全人类的孤独,也就是人的理性与荒诞世界的矛盾,我们注定要终生思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如果人生没有意义,我还应该继续活着吗。

百年孤独描述的不是荒诞离奇的魔幻小说,而是拉丁美洲真实历史的缩影,历史需要被铭记,落后就会挨打,人民需要自强,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更需要信任。

以上就是小吕对百年孤独的全部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