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星期一。
周六因为无所事事的日常影响了孩子也蹉跎了日子,反思后,周日三餐正常,即使没有说服孩子收起手机也没有冲动发火,给自己一个赞!可孩子还是拖延到晚上21点依旧在跟作业战斗中,饭点时不吃饭没完成作业也要应邀同学的游戏,美其名曰游戏后更安心做作业。
一个是周末每天2小时游戏时间发放手机,一个是周末两天自己带着手机,如果自己拿不拿手机作业完成都是这样的效率,都会因为手机而争执吵闹,那为何不能把手机严令禁止?我知道完全禁止手机的弊端,也尝试过各种商议好的措施,担心自由支配手机自律性差,也在意孩子所谓的“越约束手机越偏好手机”说辞,结果是怎么样都不理想.....
反思:每次事发后撂下“狠话”:再这样我就摔了你的手机、以后别想玩儿手机了、没有下次了、你的信用度已经用完了、你看你下周还能看到你手机不、没有完成就不用去上篮球课了、没有为什么就按我说的、道路讲不通只能强制等等,待事平息后,“狠话”忘的一干二净,大张旗鼓成了偃旗息鼓,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如此反复,毫无威慑力,折腾了孩子折磨了自己,图的是个啥呢。说到要做到,狠话也一样,撂下就得掷地有声,像孩子攒成堆儿的臭袜子必须得等他自己洗,狠话就要落实到底。
10月27日,星期二。
昨天撂下“狠话”后,孩子默不作声,我也不再疾言厉色,自己写完作业洗漱完毕,干掉了堆成山的臭袜子,想来还是冷处理好些。
早上推开门打开灯,没有催促没有啰嗦,自己骨碌爬起来穿衣,见他穿着拖鞋出来“去换好鞋子”,嘟囔着走回屋子“袜子还没有干..”,走过去摸摸床边的袜子,果然是湿的,“先穿我的吧,干净的”。
反思:拖了一周的臭袜子终于被解决了,不知道孩子是在怎样的抉择下去做的,起码我坚持的做到了。其他的方面慢慢来,大人尚且需要在反复试错痛定思痛中醒悟,孩子更需要多尝试多磨练。
10月28日,星期三。
晚上7点吃完饭,“妈妈,我看20分钟电视后写作业哈。”我说好。
7点20分,我看孩子没动忍着没吭声,7点35分,“不是说看20分钟吗,现在可都将近40分钟了呢。”
“嗯,好,我去写作业了。”一边关电视关灯一边说。
8点半了,“儿子,你还需要多久能完成呀。”
“妈妈,我瞌睡了,能不能趟30分钟再写作业?”
“天亮了,躺下再起来容易感冒,再说睡醒后更没精神呢。”我走到他屋里说。
“哦,那好吧,那你能不能给我放个音乐提提神儿?”
“不行,听着音乐怎么写作业,一心不能两用。”
“那好吧...”
反思:你越催促,孩子越磨蹭;你越唠叨,孩子越抵抗。做个陪伴者,孩子需要的时候再上前,情绪稳定地做好引导;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及时退出,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释放去冷静。
10月29日,星期四。
“妈妈前两天说让你观察观察***上课前上课时都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了?”
“我问他了,他说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他写作业慢,每天都写到很晚,一共报了三个辅导班。”
“那他作业质量怎么样?”
“好呀。”
“有时候,要学习他人,不能光听他怎么说,还要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学习他人的长处,学到就是自己的本领了。”
“哦,我是问他的,我看他上课也是他说的那样呀。”
反思:引导孩子从他喜欢的同学身上发现优点,借助于同学的行为提醒和暗示孩子努力的方向,这些远远胜于家长的严厉说教,因为孩子与同学之间共同话题更多有更多共鸣。
10月30日,星期五。
“妈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 “什么事儿”
“我知道你肯定不想答应我” “你先说吧”
“那你能不能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 “说吧啥事儿,想自己拿手机?”
“我知道你又要说影响学习了,可是我很多同学都自己拿着手机呢。”
“我之前也给你自己拿过手机呀,你都是怎么做的”
“以前是以前嘛,你不要总是说以前,你得看以后呀”
“你之前拿着手机时根本就能合理利用时间,作业都是拖到最后才完成的”
“什么时候完成不重要的,我只要完成的质量好。你不让我拿手机我天天想着,我就心情就不好,那心情不好拿怎么好好学习呢”
“你之前说自己拿手机不影响学习的,现在说不拿手机影响心情?”
“你能不能好好说,不要说之前,就说现在”
“就是你之前很多次的表现,所以我的评价是你自己拿手机自律性不够,影响学习”
“那之前是之前,要看现在看未来,那爱因斯坦还失败了好多次才成功呢,为啥你就不能再相信我一次呢”
“......你说的没错,这个周末给你自己手机,我相信你,我也看看你的表现”
反思:说实话,在其他除手机外的很多事儿上,我都会一次又一次地让孩子在反复尝试试错中去学习成长,在手机方面也给过很多机会,但都不及其他事情上面更包容些,内心里是真的担心他沉迷手机,孩子说的没错, 成功就是在不断的反复尝试试错中慢慢积累的,我该相信他,不是控制,不是强制,是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