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黄浦江45公里滨江岸线已贯通,喜欢徒步的我,一度冒着风雨行走了徐汇段的滨江,这一段的沿岸已然是当代艺术的展示地,随季节更替的景观绿植和一座座由工业遗存改建的公共艺术空间相互呼应,延续,带来一种别样的艺术气息。
游兴未尽,趁着五一小长假,决定继续探访北外滩,去虹口滨江和杨浦滨江走一走。
此次的徒步路线准备以外白渡桥为起点。从陈毅广场穿过水泄不通的人流,一靠近黄浦江,就看到了经常出现在电影电视镜头中的“外白渡桥”。
迫不及待地想感受一下,以色列诗人培迪的那句诗"穿过外白渡桥"。此时,虽已近黄昏,硬朗的铁架桥上依然人流如织,曾经发生在这座钢铁桥上的百年记忆完全被节日喧嚣的游人给淹没了。只有静静伫立在两头的水泥桥牌,和那高耸的钢架在默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荣辱。
之前,听一个节目解释过外白渡桥名称的来历,之所以称为“外白渡桥”是因为该桥位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桥建成后,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有“白”渡之意。这桥名未免过于直白了点,不过倒也市民气十足,和他的英文名(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一俗一雅,真不愧是上海特色。
穿过外白渡桥,就进入以外贸航运为主业的虹口区了。桥的左对面一栋“凸”字型的建筑很突兀地矗立着,原来是原名“百老汇”的上海大厦。右侧紧挨着桥有一栋插着外国旗的小楼,小楼屹立在江边,隔断了通往江边的通道,往前绕过去一看,原来是俄罗斯领事馆。
沿着新铺设的红色橡胶跑道继续往前,经过一些正在施工的建筑,到了国际客运中心,不禁有些疑惑,那些大型邮轮都是从这里登船的吗?不管怎样,从这里一定可以通往江边。
果然,跟着一些年轻人,七拐八拐,很快就到了江边一处高大的立体运动场“魔都矩阵”。木架子搭成的矩阵下有许多带着头盔的年轻人在排队等候,看来是很受欢迎的项目。抬眼望去,矩阵有近30米高,里面的人有的在走钢索,有的在爬绳梯、还有的在蹦极……够刺激,有挑战,哪天邀几个朋友也来探探险。
矩阵旁,沿着江堤是一段长约880米的玻璃长廊,看似可以扫描玻璃上的图片和二维码,有一些早年留法学生和留美学生的照片,想当年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远渡重洋去求学,出发前是怎样一种忐忑和激动呢?
透过玻璃幕墙,眼前是一艘艘靠岸停泊的船只。意外地看到了“新鉴真”号轮船。“新鉴真”号和“苏州”号都是中日航线上快速豪华客货两用轮船。看到这艘轮船让我想起当年做外贸的情景,每每遇上交期紧迫的状况,就需要借助这艘快船拼箱发货。多次借助他的神速成功出货,当时都只是通过电话交涉订舱,没想到,今天在这个码头得见真容,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出了玻璃长廊就是停靠游艇的码头了。见识了一些造型奇特的游艇。除此,步行道的左侧还开辟了一处星外滩港池,也是用来停泊游艇的。据介绍,港池水深2.5米,有28个停泊泊位。在这些停泊着的游艇中,先生意外地看到了“佳豪一号”,勾起了他的一些回忆。如今,“佳豪一号”静静地停泊在这里,而生产这艘游艇的上市公司却破产停航了。
商海沉浮,世事难料。奋斗过,无悔。
穿行林间,陶醉在香樟树细密绵长的花香中;踏上平台,回望浦江两岸,云蒸霞蔚,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不知不觉到了秦皇岛路码头。游人一下子热闹起来,排着队赶着登船,大抵是这里有游船可以抵达对岸的世博公园,是一条不错的游览线路。这里像个驿站,公共设施配置得细致周到。除了带婴儿室的卫生间,还配有急救包,还有电子血压仪等。据解说,这里是虹口滨江和杨浦滨江的分界,小坐一会儿歇个脚,喝杯温水,继续领略杨浦滨江的风光。
进入杨浦滨江,灰色的混凝土石板和石墙,铁锈色的系缆桩和钢桥,绿意盎然的古树和草地……眼前的一切让人明显感觉到与虹口滨江的码头文化截然不同的风格。
漫步在有些粗糙的混凝土路面,细数着沿岸的老厂房的遗址,有建于1927年的毛麻仓库、1913年的明华糖厂、1927年的永安栈房……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每一幢老厂房曾经都是一部百年的工业传奇,如今在灯光的辉映下,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感。
除了混凝土路面,衔接杨浦滨江的还有一座座钢桥,与老船厂留下的巨型塔吊,水厂的古老外墙一起呈现出浓厚的工业风。
移步钢铁桥上,聆听桥下江水拍岸的声音,低头观赏江边水生植物,与大自然尤为亲近。
情随景移,触景生情,我们一路感叹着工业时代的变迁,不知不觉地到达了杨浦滨江的终点。迎面而来的是杨浦大桥,像一道跨越黄浦江的彩虹,格外壮观。一排排斜拉钢索像硕大的竖琴琴弦。“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情此景,天上人间。北外滩赋予我们一个观赏浦江两岸美景的新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亲近自然的平台。登高远眺,辽阔江景尽收眼底,沙鸥翱翔,汽笛长鸣,波光粼粼,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