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总结红木文化的六个方面》
红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主要体现在如下六大方面:
一、工艺传承:包括目前的榫卯结构、人才传承等都说明这一点。
最早的记载来自《格古要论》,红木当时写作“铁力木”。《广西通志》谓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产于我国广东,木性坚硬而沉重,呈黑紫色。《南越笔记》载:“铁力木理甚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梨山中人以为薪,至吴楚间则重价购之。”因其料大,所以用之制大件家具较多。
在《古玩指南》第二十九章中,介绍红木说:“凡木之红色者均可谓之为红木。惟世俗所谓红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在硬木当中,红木的木质仅次于紫檀,但红木产量大,得之较易,所以世人视红木不如紫檀贵重。
二、国际交流和贸易特性。
大面积采用红木用材始自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根据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可知郑和带回大量红木用材。同时给沿海的很多地区提供了红木产业发展的基础。
三、艺术品的特性。
红木家具大多使用名贵珍惜木材制成,国际市场对完整保存至今的红木家具备加青睐。精湛巧妙的榫卯工艺,或精美华丽,或简洁流畅的雕刻工艺,以及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一直深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如:明晚期 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成交人民币:23,575,000。
四、保值增值特性。
因其材料的稀缺性和工艺的坚守,使得红木家具的保值增值被人们所认可。如在清末民初,一件上好的红木家具可以换一套四合院。
红木原材生长期和成材周期非常漫长,对于几代人来说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的传统红木用材如黄花梨、酸枝基本已被开发殆尽,原料十分稀缺。加上近年来,东南亚各国严控木材出口,只有少量的木料补充,市场货源紧张,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红木的升值潜力巨大。
有数据显示,10年里黄花梨价格上涨800倍,大红酸枝则在两年内上涨了10倍之巨。至于红木新贵缅甸酸枝和花梨,也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演了一轮过山车行情,大涨大落后,相比同期,上涨幅度也达到了100%左右。
虽然市场存在泡沫现象,但总体上来讲,红木家具的保值增值是公认的。
五、中国风的重要体现。
红木家具是中式家具装饰的其中一种,却频频被称为中式的典范。从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到古典家具的统称,再到新古典家具的风行,以及现在新中式家具的广泛认可。都是因为红木家具迸发出来的气质有着浓浓的中国风,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目前在国际上看来,红木家具从制作到内在的文化,都映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
六、家文化和家国情怀特性。
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明“家”与“国”的关系。“”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国天下。
而家的体现又在于家具的选用上。
特别是新中式家具进入市场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红木家具。这不得不说是传承的重要因素。
(引自“红木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