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三性教育”的初稿,也在修改自己所写部分的内容。
“三性教育”所突出的是从“知识中心”走向“学生中心”。对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培养目标,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传统课堂还是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虽然在《课程标准》提出“四基”“四能”之后,有所改变,但是,变化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深刻。
“三性教育”提出“学生中心”,就是希望关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提法更加关注我们服务的对象,也更符合教育的目标。
最近,这一认识受到了一些“挑衅”。
周一,读到T姐姐的一段文字,大意说:课堂从“学生中心”走向了“知识中心”。细读文字,不难理解这里的“学生中心”更多指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初始认知。初始认知可能模糊、可能清晰;也可能错误、不全面、不深刻等,但却是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基础。而这里的“知识中心”,更多指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关系与规律等。它是客观的、正式的、规范的。
这样子理解也对,因为这不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吗?从最开始基于自己的认识,到后来逐渐认识规范的、正式的知识,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服务。课堂教学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当然也对。
于是,我在T姐的“微信朋友圈”中留言:这里的“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与传统的意思有些不一样。”
T姐回复:这是《人是如何学习的》第六章中的语境。
由此引发的后果“很严重”:原有认识受到冲击,必须重新“捋捋”,否则稿子改不动。
今天早上,驾车途中与师父交流两方观点。师父说:“知识与学生,谁是中心,一直以来就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有人说,我们要教的是学生,学生懂了,才是对的;有人说,我要传授的是知识,知识清楚了才算对。大学,就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听到这里,我随机附和:“当然了,他们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学不学、怎么学都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
师父继续说:“所以,越是小学、幼儿园就越强调学生中心,因为学生小。”
是的,这个问题放在人的成长中来看就好理解了。幼时的儿童,不是一张白纸。基于思维特点、心理特点等,我们需要以儿童的认知为中心,设计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并进行简单的运用,这个过程就是“横向数学化”的过程。
随着学生的年龄不断增长,知识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有深度,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知识的认识更需要从“粗疏”走向“精细”,逐渐探索知识的本质、关系与规律,这一过程就是“纵向数学化化”的过程。
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但最重要的,还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全面、系统等。只有这样,人,才会越学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