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定义很简单,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认知盈余》克莱·舍基
《认知盈余》
作者:【美】克莱·舍基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1月第一版
作者:【美】克莱·舍基
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从事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写作、教学与咨询,特别关注社会网络和技术网络的交叉地带。目前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多年来,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和《IEEE计算机》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广受读者追捧,并经常在技术会议上充当主题演讲者。
1
参与分享的人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产生“核聚变”,原来看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成为泡影。未来的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能预测,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就是,学会主动迎接。
这是《认知盈余》这本书中,马化腾所写的序言中,给出的建议。
看完本书后,他在思考,如何铸造一个供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平台,才是互联网新时代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据说,这本书对马化腾的启发很大。这本书于2012年出版,腾讯的微信产生于2013年。
2
自由时间积累成认知盈余
18世纪20年代,伦敦城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整个城市都陷入了对杜松子酒的狂热之中,演变为集体性酗酒。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生活环境、公共卫生以及各种犯罪问题的不断滋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当时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工业化不仅创造的新的工作方式,工人有了大量自由时间,还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人口重置破坏了旧有的城市生活的古老习惯。所以,有了消费杜松子酒的可能性。
这就是工业化的副产品——某种公民盈余出现了。到了20世纪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的时间约为2000亿小时。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需要的时间。
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将全世界受教育的公民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
3
工具赋予的可能性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便利性和可能性,能将无聊的认知盈余变得更有价值。
这就是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知乎、豆瓣... ..这些伟大的创造都来自认知盈余,为这也只是对我们认知盈余的极小部分的运用。
我们曾经面临的、遇到的老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运用新工具、新方式去解决。比如说,出行。出租车的出现解决了出行便利。但随着车辆剧增,当打车再次变成问题时,滴滴打车、Uber、易道出现了,利用互联网升级版的提供了老问题的解决方法。
4
无酬的动机
著名的搭积木的实验有助于阐释人类的动机。
一组实验者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报酬的许诺,另一组则提前被告知搭建成功会得到报酬,结果,无报酬的一组比另一组明显更热情也更加投入。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心理学理论,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更能让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回报。
在网络上分享的行为,就是就因为“我完成了一件事”的感觉的内在动机的实现。业余爱好者更是不求回报的在各自的领域内分享,得到的反馈是组织的感谢与敬意。这种愿望被极大的增强,赋予他们更强的动机,并带来满足感。
5
活跃者为我们创造机会
PC端的许多网站,形成初期,多数是因为那些乐于分享的活跃者开发出来的。
土豆是几个视频爱好者在朋友范围之内分享自己的视频;穷游网是一对夫妻愿意将自己如何花最少的钱去国外旅行分享给大家;百合网是小龙女为了给自己找个老公而建立。
当活跃者的免费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时,就会有更多人参与。 如今互联网成为一个制造机会的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省钱省力的方式,为小团体创造新社会,同时向潜在参与者渗透。新工具赋予我们新能力,继而又使我们能为彼此创造新机会。
6
这是一个创造慷慨文化的时代
文化驱动人们产生出认知盈余的另外一大动力。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拥有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知识共享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法国经济学家多米尼克·费瑞指出,社区规模的大小,共享知识的成本,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以及接收者的文化规范,以上四点是利用知识所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个社区的存在,与其说是为了维护社区中某些特殊的知识,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将社区团结在一起的文化。
做、或者说分享某件事的价值在于让你拥有归属感或是慷慨感。
7
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分享形式按照规模不同可以分为大致四种主要形式:个人分享、公共分享、公共分享、公民分享。
公共分享:协作群体积极尝试创造公共资源。
公民分享:表现为一个群体积极尝试改变社会。
个人分享是最简单的分享方式,参与者和受益者都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分享活动,从彼此的分享中获益。
公共分享价值更加复杂,其参与性更强,在一个协作的群体间进行,要求成员有更多的交流,这一价值仍然只局限于参与者内部。
我们可以利用共享的认知盈余,建立许多无形的学院,为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做贡献。
8
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
自由时间是一种资源,仅仅是积累起来的自由时间,还不足以构成认知盈余,因为,我们缺少使用它的手段。方式、动机和机会三者的融合,从累积的自由时间原料中,产生认知盈余。
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不是总体规划,或者是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这样一种转变中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个过程。
如何提高运用认知盈余的可能性?
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成长,以及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