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因为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被后世尊称为“兵仙”。他的主要军事才能在楚汉争霸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时,他脱离项羽追随刘邦,因萧何的大力举荐而被刘邦拜为大将,作汉中对,经陈仓,夺回关中,向北上攻取魏、赵、燕,最后灭齐,成功威胁楚国后方,最后垓下大败项羽,被刘邦封为楚王。
韩信的一生非常精彩,不光军事指挥上出神入画,留下了很多民间成语,在未成名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嘲笑。《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这样记载“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可以看到,根据史记的记载,韩信投军前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养活自己的这样一个人,从后期的军事能力上看,韩信又是一个懂谋略和兵法的这样一个军事家。侧面反映出韩信年轻时志向坚定,是一个投入型的人,喜欢研究兵法,战术,但是不懂得生活,安居乐业。从他的多次自荐行为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很强的自信,从一个粮官一跃而为大将军,一方面是萧何的识人,最重要的是韩信自身的能力非常强,能够让别人认可自己身上的能力。这种自信可以看的出来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靠啃兵书学到的,韩信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学习,验证,学习的过程,在参军的时候对战争规律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并且一定是自己的判断得到了实际的验证。也就是要说明的一点,我认为韩信是一个自学能力很强的人,军事能力不是凭空而来。
《史记》中还很突出韩信的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一个是对刘邦的知遇之恩的报答,能够拜大将军,相信他的能力。因而在齐地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三分天下,实际上在军事上的三分天下我认为是可行的,韩信在军事上出色的才能是能够收拢一批忠诚于自己的军队,有这个实力而不采取这样不义的举动是很值得敬佩的一点;二是封王回乡对于漂母和曾经使他遭受胯下之辱的人的回报,可以说是有大将的气度和胸怀。
虽然韩信最后因为收留钟离昧而被刘邦怀疑和贬职,很多人说韩信的政治能力不够,在几件事情上冒犯了刘邦,这一点确实可以引以为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功成名就之后低调退隐是一种好的选择,然而韩信志在封王,名利之心也和常人一样。但是他的自信和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值得后人学习,思考。榜样不光光是供我们崇拜,其实合理的分析和借鉴才是对榜样的尊敬。
这里送上笛卡尔的一句话: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都不宜学:一类人自以为高明,但实际并不怎么高明,既不能防止自己下仓促的判断,有没有足够的耐性对每件事情有条有理的思考。一类人则相当讲理,却认定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不如某些别人,可以向那些人学习,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满足于听从那些人的意见,不必自己去找更好的了。
仔细想想,韩信的能力一定和笛卡尔所说的相反,他有足够的耐性对每件事情有条有理的思考,也不满足于书本和其他人的意见,所以在军事指挥上能够出奇制胜,付出最小的伤亡代价,取得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