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
先看看下面的场景,你是否遇到过,甚至经常遇到?
1、时间不够用,但是需要学习的知识那么多,咋办?很多时候巴不得自己有分身术,能同时学习各种知识,这样自己就能在短时间获得成长。
2、每次看到值得买的书,自己就毫不犹豫的买了,这年头无论是谁,买本儿书的钱总还是有的;
3、每次看到别人推荐某一个专栏,发现价值确实挺大的,就订阅了吧,几百块咬咬牙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4、看了总得要实践吧,各种类型的社群都能够提供实践的机会,大家相互在一起学习实践氛围还挺好的,只要能承受得住,也付费加入吧;
5、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一些视频,一些讲座,看了介绍都是干货满满的呀。
近几年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各种自媒体的爆发,付费社群的崛起,让更多人看到了知识变现的机会。另外得到APP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知识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刚需了,自己也不例外,买了一堆书籍, 订阅了大量专栏,参加了各种社群,然后发现时间不够用了,经常出现知识恐慌,知识焦虑。
咋整?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吧。通过将近一年的实践,我开始有了一些方法论,下面就来谈谈我个人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分析】
首先我谈谈“知识”这个概念,人们对知识这么渴望,甚至一度产生恐慌、焦虑,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知识”么?如果不知道,那岂不是要做很多的无用功,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一些没用的东西?
知识定义:李笑来是这么定义知识的,所谓的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更进一步,分辨知识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再进一步,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之后,可以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价值——有繁衍能力的知识。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如果了解“第一性原理”的人,会更能理解这类知识的好处。例如:逻辑学,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概率论,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掌握它能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知识像砖头一样,一块一块的堆在那里,并没有什么用,必须要能做成建筑,形成系统化的东西,才能发挥它的威力。而且有了系统之后,你再不断扩充,也更容易。否则,就是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看,结果不断的忘记,不断的丢掉,做无用功。
我很赞成快速入门,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通过筛选有用的资料,让自己脑子里面有一个这类事物的知识框架,也即是你入门了。随后的时间,你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把框架里面的缝隙填充,最后你输出的就是一些有质量、有品位的东西了。而不是粗鄙的,简陋的东西。
【方法论】
近期专栏的留言第一位几乎长期被金马占据了,我加了他的微信,并参加了他的社群,发现他做事确实挺认真的。大家看他表现出来的东西觉得很不错,其实背地里花了不少功夫,他昨天的留言里就说了,把剽悍一只猫的公众号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另外还研究了其他几个社群等,而且都研究得比较深入。
我看了之后触动很大,自己买了很多书,订阅了很多专栏,参加了好几个社群,但是发现自己的精力被分散了,没有深入去研究任何一件事情。这两天我反复在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不能只是追求物理上的多,而不在乎“化学”上的量。看得再多不去深入思考有什么用?深入思考了不去实践那还是白搭。
当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就开始注重质量,即自己是否真的消化了,如果没有那么就控制数量,既然控制数量那么就得做出选择。先判断哪些是真正的知识,其次哪些是短期有用的知识,哪些是对我来说短期有用的知识;最后哪些是长期有用的知识,哪些是自己长期有用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都学好了,还有其他时间,再把知识量扩大。
如果结合前段时间学习的知识那个话题,可以这么来总结:具有衍生能力的知识可以放在学习的首位,占用65%左右的时间;其次是长期有用的知识,占用20%左右的时间;最后是短期有用的知识占用15%左右的时间。
最后就得自己归类了,具有衍生能力的知识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比如逻辑学,概率论之类的;但是每个人长期有用的和短期有用的就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志向不同,从事的行业不同,那么所需要的知识也不一样。
学习知识也一样,任何时候都要问自己,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如果把时间都平均分配,那结果就是什么都知道点儿,但是每一样都不精通。虽然这算是多维度竞争,但是单个维度上来看,会比别人落后很多。因此,很有必要把自己学习的东西分层次来对待,总有些事情是你当下来说最重要的。
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成立自己的社群,做自己的产品,可由此推测他们肯定在某个领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正如上面举的金马的例子一样。这也就不奇怪了,看看公司里面的牛人,身边的大咖就知道了。他们从来不会事无巨细的干,甚至平时看起来总是傻乎乎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总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近期研究李笑来发现的,专攻一个人的理论,实际上已经学习了其他人的理论,因为写理论的人知识面比你大。什么意思呢?你即使短期内不去学习其他专栏的知识,你只跟着李笑来学习,实际上你就已经把其他专栏的知识学到了。李笑来的书,公众号,其他演讲视频,或者有幸能参加线下演讲。这些内容其实包含的知识量相当大,投资,做事,学习等等。所以不用担心只学习一个人的知识会让自己局限,至少对大部分人来说还不至于。
上面说了那么多废话,总结一下我思考的方法论:学习知识之前先分析下自己所处的周期,弄清楚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然后把自己的精力合理的分配到相应的事情上。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担心深入学习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会让自己局限,你深入研究一个领域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学习了很多领域的知识了,退一万步来讲,绝大多数人现在还没达到那个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