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上旬俞敏洪、和菜头两人分别就《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写了观后感,两人的观后感内容完全相反,在没看电影之前我不知道谁对谁错。
昨天我看完《冈仁波齐》这部电影以后,把他们两个人写的内容又只字不差的看了一遍,觉得他们两人说的观点都对,只是关注点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俞老师是从人物、事件上展开叙述,他在电影讲述的朝圣人物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只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不会停下脚步,就会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人生的长度和灵魂的深度;我们的日子就像磕长头一样,是不断的单调的重复,但同时,每次重复,都是离生命目标前进一步的努力。
同时,俞老师认为《冈仁波齐》和他们的创业很相似,创业者心中都有一个目标,只要开始,只有前行,没有退路,俞老师看完电影,得到启示,灵魂得以净化;第二天让新东方人力资源部给全国各机构发通知,鼓励所有机构到电影院包场,免费请全体员工看电影。
而和菜头是从电影的本质上去看待,他认为这部电影是纪录片的话,缺乏大量的坚实细节,不足以支撑一次真实发生的朝圣之旅;如果是故事片的话,就太乏味了;演员的表演也很不入戏,随时让人感到镜头在对着他们,有一种抗拒和躲闪的感觉。
和菜头的文章一出,下面吐槽声一片,说他不懂信仰、蹭热点等等;其实和菜头说的也没错,这部电影是真实记录,演员们都不是专业的,面无表情、不入戏也可以理解,我想导演拍这部电影主要是想让人们看看这些朝圣人的信仰,以及磕长头这件事带给人的震撼。
王阳明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用这四句教来分析俞敏洪、和菜头他们两人截然相反的想法的话,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告诉我们,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不要给它们加上标签,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王阳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王阳明的弟子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叹息,觉察到传播心学世界观的机会来了,接口说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弟子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弟子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
弟子这会更不知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弟子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弟子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弟子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
弟子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弟子好像有所领悟,点头说:“既然草不是恶的,那么,我就不拔除了。”
王阳明说:“如果草有妨碍,你就应该把它除掉。”
弟子被王阳明弄的晕头转向,说:“这样不就是在有意为善、有意为恶了吗?”
王阳明说:“我说不刻意为善去恶,并非说全无‘好恶’,如果全无好恶,没有是非之心,那你就会成为一个麻木不仁之人,所谓不刻意,就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再别无他意,就是不要刻意地和事物对立,你现在是为了保持花园,花园里有草,这就妨碍你了,它妨碍你,你就该把它拔除,如果没有拔除干净,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比如你今天拔了一天草,可还没有拔完,那你也不要晚上想着草,一想草,就会想到它是恶的,如此,你就和草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
弟子这次好像真的明白了,说:“看来,善恶全然与事物无关了。”
王阳明说:“当然,善恶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
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由于心即是理,你的心灵安放了,这个世界也就好了。
谁能说谁全是对的,谁又全是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