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单纯只是“做了”而不是“做好”。“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当中这个“业”不妨这样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是这一份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样做事。
例如有个月薪三千的妹子,编的稿件漏洞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却回了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琢磨下她这话挺有意思,就像我们买了件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于是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
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问题在于,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会愿意买单。关键于是要很用心。
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当今社会许多的年轻人没了那种热情,才发现这种态度特别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美不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了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试问,想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或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这久混,干嘛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垫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后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一个“业”不妨这样解:一则是做得好的技能,一则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样的一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是这一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样做事,那没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炼这份“业”所交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