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闫安
(又一部严歌苓作品。看来,以后看电影,编剧更是一个核心线索,她们不应缺席荣誉奖台。不应躲在导演及演员“背后”。)
每个人看电影,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寻求能够共鸣的。哪怕是消遣。如此标准,《梅兰芳》可谓集大成者。
欣赏京戏的、服装的、故事的、老北京的、抗日的、友谊的、新老的、历史的、爱情的、悬疑的、想象的、现实的、无奈的、悲愤的、感人的、狂喜的、切齿的、爱国的、阳光的、残酷的、怀念的、慨叹的、激动的、表演的……等等。
因而,每个人的评价对这部片子,都有不同,有说孙红雷、余少群演的好,黎明一般的。等等,诸如此类。
自己看了,第一印象却是电影的海报上的“梅兰芳”三字,行书,字体挺拔如台上的演员,秀美婉转如唱腔的流丽和身形的轻盈。期待已久的。
三段,传记片。虽然不同时期表现重点不同。但都一脉相承,比如他伯父的信,从头到后,都是这种传统的继承和文化沉淀与张力呈现,在十三燕比戏失败后留下翠镯给梅兰芳;在十三燕怒斥向戏台上吐唾沫的痞子;在后来的蓄胡明志;与孟小冬的自我的对外抗争等不同场合,所表现的都是一致的。
特别是艺人们的从容、优雅和平衡、调侃,哪怕局面多么难堪和不可容忍。表面上不是那么的刚烈和极端。但行为上却让人震撼。
因此,有人说,孙红雷演的好,表现力丰富,其实,黎明所表现的内在气质,确实具备了艺人的所有特质。艺人的那种职业化气质,在十三燕(王学圻饰)身上表现最明显不过。说话都是那种吟唱低咏的。没有那么的动不动就气急败坏了。
丰子恺对梅兰芳蓄胡明志的爱国赞叹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也是国人所敬佩和受激励的。在那个时代,意义就更加彰显吧。
有说,前面很精彩,后面就不温不火了。其实,这部电影是“人”传,不是“戏”传。
因而后两段更多的是与个人情感、沦陷抗日等家国主题相结合。可以说“戏随人走”,而不是单纯的戏剧舞台上的亮丽和隆重了。引而不发、内心积郁,却在关键时候“响惊雷了”。
原先一直庆幸没有看陈导演的《无极》,都是张艺谋那个《英雄》所牵连的,果然评论说《无极》是更糟糕。还有个胡哥调侃之的“馒头”。
奥运过后,张导演又重出生天。而陈导因为小时候去过梅家,有深厚感情,而不至于完全如《无极》般空洞,且梅兰芳不是谁都可以拍的。
所以积极去看,果然!整部戏都值得喝彩,不容易。但愿更多的事都能别出生天。例如这场海啸般的金融危机。
(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美国21世纪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经历与经验都成为了她的创作“矿藏”,甚至她和劳伦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搅局”的爱情故事也写成了长篇小说《无出路咖啡馆》。张艾嘉执导影片《少女小渔》原作者,张艺谋新执导影片《金陵十三钗》原作者,《天浴》、《梅兰芳》 原作者及编剧,《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改编为热播电视剧。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